6月27号这天,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卢旺达和刚果(金)这两个非洲国家,在美国的见证下签了一份和平协议,承诺要结束他们之间已经打了快30年的仗,让非洲大湖区那块地方能安稳下来。这份协议签完字就立刻生效了。
据新华社报道,这份协议是刚果(金)和卢旺达两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签署的,目标是结束这两个邻国之间断断续续打了快30年的仗,让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区能够真正稳定下来。
协议一签完字,就立刻开始生效了。
协议里都写了些什么呢?核心就是大家要和平相处:
双方要互相尊重对方的国土边界。
立刻停止打仗和一切敌对行动。
让正在交火的部队先脱离接触,分开来。
对那些非法武装组织(不是政府军或协议承认的武装),要解除他们的武装,其中一些符合条件的成员,可以考虑收编进政府军体系。
两国要建立一个常设的、联合的安全协调小组,长期保持沟通,处理安全问题,防止再打起来。
要想办法让因为战争逃到对方国家的难民,以及在自己国家内流离失所的百姓,能够安全、有秩序地返回自己的家园。
要保证救援物资和人道主义援助能畅通无阻地送到需要帮助的人手里。
协议后面还专门附带了行动计划:一个是削弱并最终解除一个反卢旺达政府的武装组织,叫“卢旺达解放民主力量”;另一个是卢旺达方面也要逐步解除一些防御性的军事措施。
特朗普本人也非常重视,他在白宫和副总统万斯、国务卿鲁比奥一起,会见了来自卢旺达和刚果(金)的代表团,共同出席了协议的签署仪式。特朗普很高兴,把这个协议称为一次“辉煌的胜利”。
但是,协议的很多具体操作细节目前还不清楚,而且过去这个地区签过不少和平协议,最后都没能真正落实,都失败了,所以这次能不能成功,大家心里还得打个问号。
有了解内情的外交官向美国媒体透露,今年早些时候,卢旺达和刚果(金)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差点又要打起来。
这时候,卡塔尔这个国家站出来当“和事佬”,派了特使到两国去积极调解,努力让局势降温。最终,在美国的支持下,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和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同意成立了一个联合委员会来推进和平。
刚果(金)这个中非国家太惨了,长期陷在战乱的泥潭里。至今还有超过100个武装组织在国内活动,其中一些实力很强的,被认为背后有卢旺达在支持。从1990年代到现在,这些冲突已经夺走了几百万人的生命。
目前冲突中最厉害的一支反政府武装叫“M23运动”,普遍认为它得到了卢旺达的支持。就在今年年初,M23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造成了很多人死伤。
卢旺达政府则一直否认支持M23,说自己的行动是为了保卫国家利益。联合国指出,在刚果(金)国内,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的人高达700万,这被形容为“地球上最长期、最复杂、最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之一”。
美联社的报道指出,虽然这份协议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枪声不会马上停止。最主要的原因是,那些强大的武装组织(比如M23)根本不买账,声称这个协议对他们“没有约束力”。
而且,很多刚果老百姓也觉得,这个协议主要是美国为了拿到他们急需的技术矿产而做的一笔交易;刚果政府则是想借特朗普的力量来对付叛军。
美国商务部自己估算过,刚果(金)这些还没被充分开采的矿产资源,总价值高得吓人,达到24万亿美元!
刚果(金)本地智库“Dypol”的政治学者克里斯蒂安·莫莱卡评价说,这个协议确实是个“重大转折点”,但他也泼了盆冷水,认为它“绝不可能解决冲突的所有问题”。
他特别指出了协议的一个大问题:“现在的协议草案里,完全忽略了追究战争罪行和对受害者进行公正赔偿。它强行把受害者和加害者拉到一起当‘伙伴’。这感觉更像是为了快点达成协议而搞的一种‘急着办喜事’的安排。如果没有建立起审判罪行和赔偿受害者的机制,真正持久的和平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1. 一场披着外交外衣的资源掠夺
我认为,表面上看,这份“矿产换和平”的协议似乎带来了希望:它要求卢旺达撤走军队,让当地的反政府武装M23放下武器接受改编。
但问题在于,它绝口不提、更不追究卢旺达过去几十年里在背后支持这些武装、在刚果东部挑起战乱的责任。这相当于刚果政府为了换取枪炮暂时停火,被迫把自己宝贵的矿产开采权,当作一笔巨大的“保护费”交给了曾经的侵略者卢旺达,变相地“花钱买平安”。
就连参与谈判的人自己私下都承认,保证协议真正落实的机制“非常脆弱”。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要将来围绕着鲁巴亚矿这座“金山”的巨大利益分配出现任何不公平或不满意,那些暂时收起来的枪炮,随时都可能重新打响,所谓的和平瞬间就会土崩瓦解。
而美国推动这份协议,其核心算盘也打得非常直白,就是要打破中国对像钴(电动汽车电池的关键材料)这类战略矿产的垄断。
鲁巴亚矿里丰富的钽(手机、飞机、导弹都离不开它),就成了美国眼中必须抢到的新目标。特朗普政府这种搞法,本质上就是把刚果东部死了无数人、极其复杂血腥的战争冲突,简单粗暴地简化成了一场“抢矿大战”。
在他们这场大国博弈的游戏里,刚果作为一个国家的主权尊严,以及当地老百姓最渴望的和平安稳日子,都沦为了次要的、可以被牺牲的棋子。
最让人觉得讽刺和不公的是,谁会成为这份协议背后最大的潜在赢家?恰恰是特朗普的老朋友格里蒂·比奇和他背后的投资集团。
美国政府打着“国家安全”和“保障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旗号忙前忙后推动和平,结果最大的商业好处和宝贵的资源开采权,转头就落入了自己圈内富豪老友的口袋。
这种国家权力和私人资本之间紧密勾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让整件事充满了权钱交易的味道。
所以,美国嘴上说的那些“投资”、“开发”听起来挺美,但剥开这层光鲜的外衣,骨子里不过是特权资本借着政府权力的“东风”,对刚果地下宝藏进行的一次赤裸裸的圈占和掠夺。
刚果的资源和人民的命运,再次成了大国角力和资本逐利的牺牲品。
2. 刚果的“资源诅咒”
刚果这片土地,一直以来都仿佛被一个恶毒的魔咒紧紧缠绕,这个魔咒叫“资源诅咒”。
老天爷赐予了刚果难以想象的财富——地底下埋藏着全世界都眼红的钴、钽、铜、黄金…… 然而,这些宝藏带来的不是幸福安康,反而是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灾难、战火和深不见底的贫穷。
如同一个被诅咒的宝箱,谁打开它,引来的不是好运,而是厄运。
一百多年前,统治比利时的是个叫利奥波德二世的国王,他把整个刚果盆地当成了自己的私人摇钱树和后花园。
为了抢夺橡胶——当时像金子一样值钱的资源,他手下的殖民军队对刚果人民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暴行,砍手、屠杀、奴役…… 无数生命在皮鞭和枪口下消逝,只为了填满国王和殖民公司的金库。
刚果的橡胶,一度沾满了刚果人民的鲜血。
今天,当我们看到美国撮合下签署的这份“和平协议”,以及围绕着鲁巴亚矿的巨额交易时,一种刺骨的寒意和强烈的既视感扑面而来。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丹尼斯·穆克维格医生,这位在战火中拯救了无数刚果妇女的勇士,看得最透彻。他愤怒地指出,这份协议实际上是在“奖励侵略,合法化掠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历史正在用另一种方式重演。
过去是比利时国王的皮鞭和军队,现在是西方资本集团打着“和平”、“发展”、“投资”的光鲜旗号。
那个曾经被利奥波德二世疯狂掠夺的橡胶,换成了今天高科技时代不可或缺的“钽”。
看似是“和平协议”带来了“投资开发”,但核心目的没有变:牢牢控制住刚果地底下那些价值连城的战略资源。
只不过,掠夺的手段从赤裸裸的暴力,升级成了更隐蔽、更“合法”的经济协议和地缘政治交易。殖民时代的幽灵,披上了现代金融和政治外交的外衣,再次在刚果的土地上徘徊。
刚果的悲剧在于,这个“资源诅咒”不仅没有随着殖民时代的结束而消失,反而被固化、甚至升级成了一种制度化的顽疾。
想想看,国家拥有如此巨大的财富(钴、钽、铜等等),按常理,人民应该过上富足的生活才对。但现实呢?这些财富滋养了谁?
滋养了腐败透顶的国内精英,他们中饱私囊,把国家财富当成个人提款机。
滋养了虎视眈眈的外国掠夺者(包括一些跨国公司和背后支持它们的国家),他们用各种手段(贿赂、不平等条约、甚至支持代理人战争)把利润最大头卷走。
滋养了像M23这样的各路残暴军阀和武装组织。鲁巴亚矿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座矿过去产生的财富,很大一部分就流入了M23叛军的腰包,变成了购买枪支弹药、继续祸害刚果东部老百姓的血腥资本!他们靠矿养战,靠战控矿,形成了一个死亡循环。
而最讽刺、也最可悲的是,如今这份“和平协议”,看起来竟然要把像M23这样靠掠夺矿产起家、双手沾满鲜血的武装组织,从暴力的受益者,摇身一变转化为“合法”的合作伙伴?
这何尝不是一个“资源诅咒”最黑暗的剧本?所谓的“矿产换安全”,剥开它伪善的外皮,骨子里就是“矿产换控制权”。
谁控制了矿,谁就掌握了财富和权力。
我认为,这份协议,非但没有打破这个罪恶的循环,反而可能是在给它加盖公章,让它披上合法的外衣,把掠夺性的体系巩固得更加牢不可破。
也许有人会问:就算这样,刚果总能从矿产开发里分到一杯羹吧?看看协议里那些税收条款:外国公司挖矿,刚果政府收特许权使用费(相当于分成),再收一部分的企业所得税,如果矿价涨疯了利润超高,还要额外收“超级利润”税!乍一看,哇,刚果能拿不少钱啊!
但这只是纸面上的美好,是“血汗矿产”披上了一件精致的、算得很“精明”的财务伪装。
首先,是政治风险高得吓人。你认为东部的枪声真的会永远停歇吗?
协议执行那么脆弱,随时可能崩盘。
一旦再打起来,矿山停工,损失巨大。外国公司会把这些风险都算进成本里,要么拼命压价,要么在谈判时索要巨额的补偿和优惠。这些潜在的成本,最终会从刚果本应获得的收益里扣除。
其次,是基础设施黑洞,刚果东部打了这么多年仗,基础建设一塌糊涂。
道路、电力、港口…… 要把矿挖出来运出去,得花天文数字的钱去修路架桥建电站。这笔钱谁出?很大一部分最终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得从矿产开发的利润里掏,或者成为刚果政府背上的沉重债务。
真正能用到老百姓身上的钱,又被挤占了一大块。
其三,是“合法”的偷梁换柱,也就是避税操作。跨国公司在全球转移利润、做高成本、压低账面利润来避税的手段,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通过复杂的公司结构(比如在开曼群岛、巴哈马之类的避税天堂注册空壳公司)、关联交易(自己卖给自己,定个高价),他们可以轻松地把在刚果赚取的巨额利润,“合理合法”地转移到低税率或零税率的地方。
最终,刚果税务局看到的,可能是一个“微利”甚至“亏损”的矿山项目,那所谓的企业所得税和超级利润税,就成了空中楼阁。
那些看似“丰厚”的税率,很可能只是画在纸上的大饼,看得到,吃不到多少。
最后,是腐败的侵蚀,什么意思呢?即就算真有一部分钱进了国库,在腐败根深蒂固的系统里,能有多少真正流向医院、学校、公路和农田?又有多少会消失在官僚的黑洞中?
算来算去,层层盘剥,各种损耗,真正能留下来用于治愈战争创伤、发展经济、改善千千万万刚果老百姓生活的资金,恐怕是杯水车薪,少得可怜。
这哪里是发展的希望?这分明是把过去那种“血汗工厂”式的资源掠夺,套上了一层更复杂、更“现代”、更“合规”的财务模型外壳,但其剥削的本质,从未改变。
它只是从赤裸裸的抢劫,变成了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拿着计算器进行的“合法掠夺”。
刚果人民用土地、资源和鲜血付出的代价,与所能获得的回报,依然处于一种令人心碎的、极端不平等的状态。
“资源诅咒”的魔咒,在21世纪,依然在刚果大地上沉重地回响。
3. 被遗忘的代价
所以,在这场围绕刚果矿产展开的大国棋局里,刚果自身和它的人民,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牺牲品。
整个国家,特别是它资源丰富的东部,已经变成了美国和中国这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主战场。
美国大力推动修建“洛比托走廊”——一条连接刚果矿产区和安哥拉大西洋港口的铁路,其核心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打造一条由西方控制的矿产运输大动脉,用来对抗中国在非洲庞大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网络。
在这场巨人之间的“掰手腕”比赛中,刚果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比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建设国家——反而被挤到了边缘角落。
在华盛顿某些所谓的决策者眼中,刚果丰饶的土地和地下的宝藏,首要价值是作为保障他们未来科技和军事优势的战略储备仓库,而不是一个拥有独立发展诉求的国家。
而那份“和平协议”,它所承诺的持久和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格外虚幻和脆弱。
真正的、能长久的和平,需要些什么?
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需要清算历史的旧账,让过去发动战争、犯下罪行的人承担责任;它需要包容性的发展计划,让所有族群、所有社区都能受益,而不是只肥了少数人;它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廉洁的政府来维护秩序和公正。
看看眼前的这份协议:它对卢旺达过去几十年在刚果东部支持叛军、挑起战火的罪责只字不提、一笔勾销。
它也完全没有保障当地社区的基本权利,比如当大型矿山要来侵占他们的土地、破坏他们的环境时,他们有没有说“不”的权力?
北基伍省那些大大小小、盘根错节的民兵武装,那些靠枪杆子和掠夺矿产生存的势力,难道会因为白宫的一次握手、一纸协议,就乖乖放下武器,消失得无影无踪吗?
靠许诺瓜分矿产利益换来的暂时停火,就像是在流沙上盖塔楼,根基不稳,稍有风吹草动,或者利益分配不均,顷刻间就会崩塌。
最终,承受最深重苦难的,永远是最普通、最无助的刚果老百姓。
那700多万因为战火被迫逃离家园、流离失所的人们,拖家带口,在难民营里挣扎求生;那些在冲突中遭受性暴力摧残的妇女和女孩,身心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还有那些被武装组织强行抓走、沦为童工甚至娃娃兵的孩子,他们的童年被战火和矿坑吞噬……
这些触目惊心的苦难,在“和平协议”签署时那些宏大的外交辞令和闪光灯下,被轻描淡写,甚至完全掩盖了。
试想一下,如果鲁巴亚矿真的按照计划大规模开采,轰鸣的挖掘机开进那片饱经战乱的土地,滚滚的财富会流向哪里?
巨大的利润会涌向遥远的华尔街,装进国际投资者和公司的口袋;会流向邻国卢旺达的首都基加利,成为他们经济发展的资本。
而矿场周边那些世代居住的社区呢?他们很可能继续承受着污染带来的病痛(有毒的废水、粉尘),眼睁睁看着祖辈传下来的土地被矿场无情剥夺,在所谓“发展”的浪潮中被彻底边缘化,生活依旧困苦,看不到希望。
他们,才是这场大国博弈和资源争夺中,永恒的被遗忘者,永恒的牺牲品。协议签了,巨头们举杯庆祝,而刚果土地上普通人的血泪,仍在无声地流淌。
4. 说在最后
一百多年前,作家康拉德在他的名著《黑暗之心》里描绘的刚果悲剧阴影,到今天依然沉重地笼罩着这片土地。
特朗普政府精心策划的这场“刚果棋局”,说穿了,不过是老殖民者抢掠把戏在手机电脑时代的翻新升级版。
它把本该庄严的外交,变成了赤裸裸的买卖交易;把人们渴望的和平,扭曲成了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最终目的,还是要把刚果富饶的土地,再次变成满足外面世界无穷无尽贪欲的大矿坑。
那么,刚果真正的出路在哪里?难道就是把宝贵的资源开采权,从像M23这样明抢的强盗手里,转交给穿着西装、拿着“合法”合同的另一群掠夺者吗?
绝不是! 关键是要彻底打破那个该死的“资源诅咒”怪圈。这需要:
建立一套透明、讲规矩的资源管理制度,让矿产交易摊在阳光下,谁也别想暗箱操作、中饱私囊。
确保卖矿赚来的钱,真真切切地花在老百姓身上——大力投资学校和医院,发展能让普通人受益的、可持续的经济,而不是只肥了少数权贵和外国公司。
追求包含真相、正义与和解的持久和平。过去的血债要清算,受伤的心灵要抚慰,所有族群要能平等分享发展的果实。没有这些根基,和平就是空中楼阁。
如果做不到这些根本性的改变,那么无论签了多少份听起来多么美好的“和平协议”,只要上面还沾着刚果的矿粉,它就不过是一块新的、华丽丽的裹尸布,再次盖在了刚果那从未真正愈合、依然在流血的历史伤口上。
当全世界都在为电动汽车、智能手机这些新能源高科技产品欢呼雀跃时,我们每个人都该清醒地记住:你手中那块让屏幕亮起的电池,它的核心深处,浸泡着的是一段段刚果人民至今未能摆脱、也未能得到救赎的深重苦难和血泪。
刚果那伤痕累累的胸膛,何时才能真正停止被贪婪的双手一次次剖开?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图库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