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茶农在云南省景迈山五片茶林之一的大平掌采摘茶叶。一千多年来,该地区的傣族和布朗族一直遵循自然之道栽培茶树。| 国家地理图片集
当祁连山的雪水漫过张骞凿空的驼道,当泉州港的浪花轻叩郑和留下的罗盘,这片土地上的人与山河,早已在千年互文里长成文明的共生体。
国家地理中文网暨《华夏地理》杂志“华夏人物”评选活动正式启程,沿着北纬18度到53度的地理纵轴,在海拔-154米至8611米的垂直剖面间,打捞那些让山河生动、令文明滚烫的鲜活灵魂。
一名探险队员朝着珠穆朗玛峰上旗云的方向下山。| 国家地理图片集
他们是横断山脉深处的植物猎人,用放大镜般的目光破译高山花卉的生存密码;是敦煌戈壁的数字守夜人,在0.1毫米的笔触间复活飞天的飘带;是东海渔场的远洋渔妇,在波峰浪谷中续写千年舟楫的航海史诗;亦是城市的年轻规划师,在稻田蟹塘间勾勒未来城市的生态肌理。
从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鹰笛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AI工程师,每个身影都倒映着地理基因与时代浪潮的共振,每条皱纹都镌刻着文明传承与创新突破的密码。
位于白马雪山东南部的柯公河谷,是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区无数个山谷中的一个。在这个藏族和傈僳族混居的山谷里,养蜂人用蜂桶培育了中华蜜蜂。| 国家地理图片集
国家地理的镜头从未如此贴近土地的肌理——在哈尼梯田的晨昏光影里,我们看见非遗传承人指尖的泥点与北斗卫星的信号在田埂交织;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锈色齿轮间,产业工人的老茧与工业机器人的机械臂共同丈量转型的温度。
这些行走在华夏大地上的生命,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更是文明进程的塑造者:他们让秦岭的金丝猴成为生态晴雨表,让景德镇的窑火化作文明永动机,让中关村的代码生长出文化新根系。
中国秦岭的川金丝猴。| 国家地理图片集
你将走进怒江峡谷的溜索医生诊所,聆听钢索震颤中的生命赞歌;踏入苏州园林的花窗之后,看见95后匠人用3D打印技术重译"移步换景"的造园智慧;登上黄河岸边的水文观测塔,见证治河世家五代人在数据曲线里续写"九曲安澜"的千年愿景。
这些故事无关宏大叙事,却在个体与地理的榫卯咬合中,拼贴出比地图更辽阔的中国——它是青藏高原牧民手机里的生态监测APP,是闽南侨乡祠堂前的5G信号塔,是每个在自己的坐标点上发光的生命,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注脚。
1933年,一名哈尔滨本地工人发现了“龙人”头骨,但直到2018年,它才公开面世。如今,河北地质大学教授季强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新研究发现,这具颅骨很可能来自一名丹尼索瓦人。|摄影:倪喜军,国家地理图片集
当我们以"人物"为尺丈量华夏,看见的不仅是黄山松般扎根岩缝的坚韧,更有长江水般奔涌不息的创造力。这些在地理褶皱里生长的故事,终将成为文明长卷中永不褪色的掌纹,让每个触摸过的人都懂得:所谓家国,从来都是无数个"我"与"这片土地"的共生传奇。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节点,探寻新时代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的华夏人物,让华夏人物的时代风貌焕发披靡式引领作用,为中国新质经济发展强魂赋能,让新时代英雄人物风貌透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千年而不衰的穿透力和海纳中外、包容并蓄的深厚底蕴,感领14亿华夏儿女和国际友人接力传承华夏文明精髓,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积蓄强大动能。
伸出小手
点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