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环保:讲一个性感的故事 股价才会涨!| 公司

前几天跟一位老朋友吃饭,她让我帮忙看看国泰环保这家公司,看看到底啥情况,有没有什么雷之类的。
大致看了一下,对公司有一个基本认知:次新股,上市后股价飙升了一波,然后又跌了回去,随后开始宽体震荡,最近两天有抬头的迹象。
重点两个:
1、大概还有40%多的股票限售,大股东还无法变现。
2、当前估值20倍PE,不算高,但是未来业绩无法预测。
图片
仔细看一下,这公司太简单,未来趋势、优缺点、瓶颈等等,一目了然。
这公司是干啥的呢?污泥处理。
城市里面和工厂里面,每天都要排放很多污水,但是污水处理后就会沉淀一些污泥,然后公司就是处理这些污泥的。

一、如何理解公司业务?
公司是做污泥处理的,无论是城市污泥,还是工业污泥,对于付钱的一方来说都是:成本。
这个业务,它并不产生经济效益,直接和间接都不产生效益,都是纯粹的成本和负担。
当然,他们在处理污泥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些经济价值,比如废物利用之类的。但是,这些都价值有限。
所以说,无论是城市、还是企业,都没有做这个业务的主观意愿,都是实在没办法了才做这些业务。
其实,不仅仅是污泥处理,其他环保行业也一样,都是政策主导下的业务。
很多报告都是,以伟岸光正的理念和政策为前提,然后推测行业有多么大的增长空间等等。
这些数字统统不可信。
这些行业发展跟什么有关呢?
1、经济增长,尤其是工业增长。
只有经济增长了,企业有钱了,而且未来预期更乐观了,企业才愿意分出一点儿钱,来保护环境。
只有经济增长快了,地方财政充裕了,他们才会分一点儿钱,把钱花给这些看不见的民生工程。
如果经济放缓,企业生存都很困难,地方都没钱给编制发工资,他们会考虑扩大这些业务吗?
肯定不会嘛。
不仅不会扩大这些业务,原来的业务还可能都付不出来钱,只能给你打白条。
对于环保企业来说,挣了账面业绩,但是没挣到钱。
2、法律法规执行力度。
环保行业等业务的拓展,很大程度上靠环保政策的执行程度。
执行严了,企业都自觉一点,城市也自觉一点,然后整个环保行业都追了上来。
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企业的成本确实很高,如果考虑到环保和环境成本,基本上都是亏损的。
如果严格执行环保政策,那么企业就很难生存下去。这些都是经验教训,前几年出现过的事情。
很不幸的是,现在环保行业面临双重压力,一个是,经济放缓;一个是,监管放缓。这两个因素导致,环保行业陷入萎缩。
所以,现在的这类环保企业,整体业绩都萎缩的厉害。很多上市公司,最近几年的业绩都在亏损,一直亏损。

总结:国泰环保污泥处理这个主营业务,整体形势不是太乐观,业务空间也极其有限,天花板很低。
正式因为公司主营业务,没有太大的想象空间,资本市场的故事也不够性感,所以市场给公司的估值就很低。

二、如何理解公司的业绩?
先总体看一下,公司的业绩在2020年达到峰值,随后一路下降。

2020年,公司营收达到4.56亿,2021年就下降至3.31亿,2022年又反弹至3.66亿,然后2023年和2024年就一直下降。

图片

公司净利润规律也一样,在2020年达到1.87亿的峰值,2022年有一个反弹,随后又一路下降。

图片

要知道,公司是在2023年4月份才上市的啊。其实,2022年公司业绩反弹,有很强的干预痕迹。

从数据就可以看出,最近5年,公司业绩基本上陷入了停滞,就连IPO的时候都没能做的很漂亮。

再看看公司的现金流,其实也很稳定。现金流和净利润大致批判,中间虽然有些小波动,但是第二年总会补回来。
图片


为什么会这样?看公司财报,这家公司,就全靠三个客户活着,三家占比高达79.27%。

公司财报隐去了客户信息,但是我们根据前几年的财报,大客户也就几家污水处理厂,比如杭州七格项目、绍兴项目和临江项目等等。

图片

因此,从底线上看,公司有这三个项目在,业绩底线是清晰的。而且,现金流也很稳定,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想要维持一个小团队,舒舒服服的过日子,也完全没问题,只要维护好这三个项目就行了。

问题是,资本市场看的是未来,看的是故事。

所以,当时公司IPO的时候,深交所就专门发函问询了:解释一下公司的成长性?

然后公司回复了一堆内容,自己技术手段很强,能够把污泥的含水率从多少降到多少、项目经验有多丰富、有多少专业人、有多少专利等等。

三年过去了,公司仍然没能突破增长的瓶颈。

为什么?因为技术啥的,根本就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销售啊!

大家都知道,污泥处理,这些业务,相当于从虎口里抢肉吃,好不容易吃进去了,你再想掏出来,太难了。

而且,这个业务有极高的地域壁垒,全国干这些业务的企业很多,想跨地区搞业务也很难。

毕竟,每个地方的老虎性格都不一样,你能搞得定这个地方的业务,不一定能搞得定另一个地方的业务。

我们再看一下公司的销售人员,一共才10个。

图片
不过,这也合情合理。

搞污泥处理厂,客户主要就是城市,业务是TO G的,堆人没用。堆一万个,不如找对一个人。

一堆人跑着去推销产品,不如几个公司领导,找到关键的人喝一场大酒。
现在的问题是,蛋糕越做越小,大家都吃不饱,而且利益格局已经分配完了,想开拓新业务确实比较难。

总结:公司就是关键的几个“销售”领导,靠着强大的社会关系,建了几个污泥处理厂,然后养着整个公司。
但是大环境变差了,公司销售领导出去喝了不少茅台,但是业务也没法扩大,导致公司业绩持续萎缩。

三、公司未来怎么办?唯一出路:跨界并购。
现在,公司要做什么呢?2025年4月份,公司公布了《国泰环保市值管理制度》。意思就很明显。
最关键的是,今年也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放开了并购业务。
最近两三年,是IPO和并购的黄金时代。
注意,行业也就这两三年的好,原因不能多讲,自己慢慢体会。
再加上,公司大股东,还有40%的限售股呢,都需要“市值管理”。
所以,无论是从市值管理动机,还是找第二增长曲线的角度考虑,公司都需要往外拓展业务。

其实,公司也知道自己的瓶颈,现在公司的业务也慢慢往外拓展。
比如,公司还主要发展锂电池相关产业链相关的环保成套装备,主要下游为锂电池制造商、锂电设备生产集成商,以及锂电上游原料生产商。
锂电池回收这个业务,其实是好业务,想象空间很大,天花板很高。而且,新能源等也是资本市场的热门,隔三差五就会炒一波。
但是,公司这个业务一直打不开局面,占公司营收比重很小。
当然,公司也不会营销,市场也把它当做环保板块,没有跨界到锂电池、固态电池、新能源等热门板块。

现在公司的核心就是,账上趴着的9.5亿现金。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是,公司IPO募集的钱。
未来并购哪些资产,给资本市场讲什么样的故事,讲故事的分工和节奏是什等等,不仅关系到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关系到真实业绩的增长。
为什么是并购,而不是新设呢?
1、时间不等人,窗口期就那么短,错过了就错过了。并购,显然是跨界最快,提升业绩最显著的方式。
2、现在各行各业生意都不好做,有钱也不好使,砸钱可能亏的更多和更快,还是得找有经验的团队,成功率更高一点。

总结:国泰环保主营业务,天花板极低,且异地开拓业务难度极大,但是公司业绩底线的确定性很高。
未来公司想做市值管理,以及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就得靠跨界并购。
当然,给资本市场讲一个性感的故事,能够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