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固收大年,中证10年国债指数涨10%,30年国债指数涨了21%。
牛市虽好但一步步走低的无风险收益率确实也在一步步透支居民理财未来的收益。
尤其对银行渠道来说,在面对票面收益率走低,交易对收益率的增厚收窄的影响下,如何满足既想要收益、又想要低波的这部分客群的需求,确实是目前很多机构的重点课题。
所以,今年以来那些具备收益增厚潜力、波动率又相对适中的配置型产品,很多都受到了银行的青睐。
比如固收+,在利率环境逐步走低的环境下,固收+确实是比较经典的资产配置方案,可以实现股票、转债、纯债层面的初步配置。
再比如FOF,相当于比固收+更进了一步,理论上FOF应该具备两次风险的分散能力——
一个是在资产配置层面,决定股、债、商品、另类资产的配置比例,跟踪市场内部细分风格、行业主题的变化。
另一个是在确定好资产配置比例后,再去投资不同类型的优质基金。
而FOF如果想焕发第二春,也的确离不开银行的需求。
目前一些头部大行正在筛选优质公募FOF,为投资者提供银行理财之外的选择。
在今天这个局部冲突愈演愈烈,地缘冲突不断,美联储降息又迟迟无法落地的环境下,任何对单一资产的简单押注都不足以应对“百年未有大变局”。
这也是我们看好资产配置,对FOF保持期待的逻辑所在。
一季度规模净增30亿,近一年回撤控制优秀
事实上,今年以来,FOF确实也在边际回暖。
IPO层面,截至6月18日,今年新成立的FOF首发募集总规模突破了200亿。
持营层面,如果一季度FOF的增长趋势能维持下去的话,那重现百亿规模的单品FOF或许也值得预期。
我在之前的《FOF回来了》一文里,盘点到了今年一季度规模增长较快的三只FOF,其中又以中欧盈选稳健FOF为代表。
自从2024年3月28日增设D份额,重新定位多元配置FOF之后,中欧盈选稳健FOF(D份额)的区间收益3.38%,最大回撤是0.88%,这个数字其实已经满足我对低波策略产品的定位了(数据来源: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3月31日)。
从以往经验来看,黑天鹅事件爆发之时,更能检验一只产品的波动控制能力,今年来关税、地缘的问题非常复杂多变,但良好的表现证明,低波动已经融入到了中欧盈选稳健FOF的骨子里。
中欧基金工业化在资产配置上的应用
海外主流的多元资产配置,主要分两种。
一种是桥水达利欧,主要配置权益资产、债券资产和再通胀资产;另一种是大卫史文森的耶鲁校管基金,主要投资权益资产、债券资产、绝对回报资产和抗通胀资产。
从服务客群的画像来看,耶鲁校管基金既要满足耶鲁校务管理的日常运营,又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对组合波动率的要求会相应更严苛,对流动性的要求也更高。
这与国内银行客群既照顾到家庭可能的开支,又要增厚收益的需求比较贴合。
所以从资产配置思路的角度,中欧盈选稳健主要借鉴了耶鲁校管基金的模式。
截至2024年报的数据,中欧盈选稳健FOF在债基打底的基础上,配置了一定比例的国内权益型、黄金型和QDII型基金,在波动率允许的范围内实践多元配置。
作为主要面向银行的低波动产品,银行客户对波动率的要求,应该比券商客户、互联网客户严格的多,所以债基作为底仓是必须的,甚至为了进一步降低波动率,中欧盈选稳健配置的主要是中短久期的纯债债基。
你可以把它的运作逻辑类比为低波策略固收+,只不过FOF的好处在于可以配固收+,但固收+买不了FOF。
在金字塔的底座夯实之后,管理人才会进一步考虑多元资产的配置增厚。
就像耶鲁校管基金一样,中欧盈选稳健FOF的资产配置主要分四大类别。
第一,权益资产,主要配置A股、港股股票及权益基金,也在关注美股基金。
因为去年的情况大家也知道,美股QDII溢价率畸高,盲目参与的风险并不小,而今年由于美股的波动以及港A股的情绪修复,美股溢价率已经基本抹平,其可配置性正在提高。
第二,债券资产,在继续配置债基的情况下,提高对互认债基的关注。
6月19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不降息,鲍威尔越发鹰派的立场以及今年不降息概率的提高,这也在一次又一次提醒我们,美债的投资逻辑并不像2023、2024年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美国利率higher for longer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在这方面,中欧在认真关注互认债基的配置比例,也在研究是否应该配置对冲份额。
我觉得,面对海外的股票、债券资产,其实大家都是初学者,认知都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先对资产的风险收益形成更深刻的认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再出手,是大家接触任何一种新投资品,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意识。
第三,追求绝对回报的资产。
中欧关注的是高YTM,有下修转股潜力的可转债机会。
在国内市场,转债由于兼具股性和债性,一直被视为风险收益比良好的资产之一。
而在2024年9月之前,转债市场由于成交量低迷+正股下跌+某转债违约对转债市场零违约记录打破的三重拖累,价格一度压缩到极低的位置。
在2024年9月15日民生证券的可转债周报的数据统计中,当时全市场转债YTM中位数达3.06%,显著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这就和3000点以下的A股一样,低估有很多鬼故事,那时的买入往往要承担浮亏风险和心理压力,但那时具备高YTM以及下修转股潜力的可转债,其实就是有较高概率实现绝对回报的资产。
那个时候需要相信的,其实是常识。
第四,抗通胀资产,主要是黄金和REITs。
去年12月到今年春节前,中欧也加大了对商品基金尤其是黄金ETF的关注,而今年以来在特朗普关税不确定性以及地缘冲突不确定性的影响下,黄金和美股,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属性。
然后是REITs,截至2025年6月19日,中证REITs指数的年内收益也来到了12%,REITs是今年最亮眼的子资产之一,而不同REITs的收益表现又各有参差,表现更好的是需求侧比较稳定的保障房REITs。
而在2024年12月,中欧盈选稳健也关注到了保障房REIT的机会。
可以看到,从每一类资产的研究、分析到最终纳入组合,中欧盈选稳健FOF都经历了系统性的分析和研判,并不是某个基金经理的灵光闪现所决定的。
FOF是资产配置的平台,也很考验管理人的主动管理能力。
但我们知道,投资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有的大师比较接近手艺人,他的方法论很稀缺也很有效,产品业绩就是好,但这样的阿尔法实在太稀缺了,几乎很难量产也不大好复刻,这就与公募普惠金融的定位不贴切了。
对此,中欧基金的解法是“工业化实验”,希望将投资这个原本依靠基金经理“经验和盘感”的“手艺活”,变成可复制的工业品。
其核心目的,当然还是实现基金业绩的可解释、可复制,以及最重要的可预期。
写在最后
从2020-2021年以来FOF的管理逻辑经历了一轮深刻和剧烈的转变。
曾经的主动基金超额显著,当时FOF的任务是选好基金,组成全明星的梦之队;但此时此刻,在重视贝塔、分散贝塔、配置贝塔的逻辑下,FOF的管理逻辑是借鉴桥水经验,作为实践资产配置的平台。
当越来越多的配置力量涌现,FOF或许值得再信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