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迎来大整治,4类“赚钱门路”要被叫停,农民朋友要警惕

从今年开始,关于农村的政策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的利民工程在建设,像在我们当地,有新农村建设,此外,路灯也全部安装,此外,像饮水问题,这些都有专门的人,来修理维护,农民的幸福指数,可以说是越来越高了。

图片

除了这些利民政策之外,对一些不合规的事情,也开始进行了整治。尤其是关于耕地方面的事情,迎来重要调整。这4类“赚钱门路”要被叫停,农民朋友要警惕。

图片

2025年6月,一场史无前例的耕地综合整治行动正在全国农村铺开。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对耕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这场整治风暴中,四类曾让部分农民增收的“热门生意”被全面叫停。这些被农民视为“致富捷径”的经营方式,如今却面临着拆除、整改甚至高额罚款的命运。

关于耕地问题有什么相关的政策呢?

2025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份中央一号文件为农村发展定下了基调。文件中,“严守耕地红线”被列为重中之重,要求严格管控耕地用途,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图片

文件明确要求:“耕地就是种粮的,不能乱动!乱动,就严惩!”这一严厉表态背后,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我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依赖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

今年初,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将耕地保护列为重点内容。一场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支撑的全国性耕地保卫战已经打响。

图片

4类“赚钱门路”要被叫停,分别是哪4类?

第一类:耕地改种经济作物

许多农民认为:“种粮太穷了,还不如种果树、花草、药材赚钱快!”过去种粮一亩年收入约1500元,改种经济作物后收益可达5000元。

图片

然而新政明确规定:基本农田只能种粮。私自将耕地改为果园、花卉基地或中药材种植的行为一律视为违规,必须整改恢复原样,情节严重的还将面临罚款。

第二类:耕地上搞养殖

“种地不如养猪、养鸡,收入翻几倍!”在这种想法驱使下,不少农民在耕地上盖起猪棚、鸡舍。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亮起红灯:耕地=粮田,不是养殖场!

图片

从现在起,耕地禁止新建任何畜禽养殖设施,已有设施也要限期拆除恢复耕种。尤其是大棚式养殖、圈地搞养殖的,都在重点整治范围内。

第三类:耕地挖鱼塘

“一亩鱼塘赚1万,种粮才几百块。”这种收益差距让不少农民在耕地上挖塘养鱼。中央明确说“不”:耕地不允许改成鱼塘,不允许“开挖”!

图片

违规者面临的处罚相当严厉:鱼塘必须填平!土地必须恢复耕种!相关责任人还要被追责。政策同时明确,想搞水产养殖,必须使用规划的养殖用地。

第四类:非法贩卖黑土

被称为“耕地中大熊猫”的黑土资源,竟成了少数人牟利的商品。东北地区曾出现为赚钱偷挖、贩卖黑土的现象,严重破坏耕地质量。

图片

中央此次下重手:贩卖黑土属于违法行为,一经发现立即追责,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厘米厚黑土的形成需要数百年时间,保护黑土就是保护国家粮仓。

为什么这些能让农民增收的“门路”被叫停?

我国粮食虽然连续21年丰收,2024年总产量达14130亿斤,但总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状态。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粮食需求持续增加,而耕地资源却日益紧张。

图片

耕地“非粮化”趋势若不遏制,将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正如专家指出:“非粮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种粮比较效益低,但要采取综合措施,让农民种粮能挣钱、能得利”。

耕地红线守护的不仅是土壤边界,更是14亿人饭碗的边界。田野的秩序在重建,而新的致富门路,将会在政策的阳光与科技的雨露下萌发新芽。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