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面对媒体,语气肯定地宣称:美军已彻底摧毁伊朗三处核设施,那里“现在只剩几千吨岩石”。这番话字字铿锵,仿佛战争已经胜利收官。
但没过几个小时,一场关于“真假炸毁”的争吵,反而将白宫、五角大楼和美国媒体推上风口浪尖。
根据《华盛顿邮报》援引的美军情报系统监听内容,伊朗高层在私下通话中“对袭击破坏力表示疑惑”——他们原本以为会被炸成焦土,结果却远低于预期。美国军方内部报告也显示,核计划可能只被拖延数月,而非总统口中所称的“完全摧毁”。
这让特朗普的说法显得格外刺耳。而更炸裂的是,美军并没有为总统“站台”,反而是怒骂《华邮》“制造假新闻”。五角大楼发言人肖恩·帕内尔称,媒体引用的是“断章取义、彻头彻尾虚假的情报”,还指责这些报道“听命于伊朗宣传机器”。
这一回,不只是美伊在打仗,就连美国政府内部,也陷入了一场核战争的“舆论混战”。
IAEA冷静警告:离心机还在,铀还可能回来
就在美方舆论沸腾之际,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接受CBS采访时释放出一个更值得警惕的判断。
他表示,虽然伊朗的确在这轮打击中遭遇重创,但“远未达到瘫痪程度”。格罗西指出,伊朗的基础设施、技术能力、工业链条并未全部毁灭,只要几个月时间,就可以重启离心机,再次生产高浓度铀。
换句话说,美以联手打了那么多炸弹,但并没有终结伊朗的核能力,反而使其彻底中断了与国际社会的配合。
更尴尬的是,IAEA的核查行动已因袭击被伊朗中止,美国既无法彻底摧毁,也无法监督对方到底在干什么。
伊朗回应:从未信过停火,下一轮会更强硬
与此同时,德黑兰传出的信息只有一个词:不信。
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穆萨维表示,德黑兰“从未相信美以会履行停火承诺”,而伊朗也“已做好更大规模反击的准备”。他指责美以在谈判期间偷袭伊朗核设施,完全撕毁了国际准则,“所谓的规则只对弱者生效”。
伊朗哈塔姆·安比亚中央司令部则在声明中强调,“每一次敌方的打击,都会让伊朗更团结”。他们声称,伊朗已经使用自研装备成功“痛击”敌人,如果再次遭遇侵略,将进行“更强有力的报复”。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并不打算只在战场上还击。29日,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致函联合国,要求安理会“将美以列为侵略方”,追究战争赔偿与刑事责任。这封信列举了多个核设施被攻击的证据,并指出袭击严重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联合国宪章》及IAEA相关规定。
德黑兰,正试图在外交上对美以发动一场“逆向追责战”。
三方说法撕裂,美伊之间还剩下什么信任?
特朗普口中的“几千吨岩石”,《华邮》拿出的“低破坏通话”,IAEA的“仍可恢复能力”,以及五角大楼的“怒斥假新闻”——四种表态,指向了同一件事:没有人敢确定,伊朗的核计划,到底有没有真的被摧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信息混战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危险信号:美方已无法形成统一口径,而伊朗则在整合军事、情报与外交资源,全线转入“长期对抗”模式。
这不再是一场可以靠“定点打击”解决的危机,而是一场核能力、战略定力与国际话语权的三重博弈。
IAEA呼吁重回谈判桌,但现实却是停火脆弱、核查中断、民用设施受损、民众死亡、核能力仍存。而每一次谈判,都在下一轮轰炸中化为灰烬。
摧毁与否已不重要,伊朗反击或已箭在弦上
在特朗普高调宣称“完成摧毁”的同时,德黑兰在低调集结。
哈梅内伊尚未发表新一轮公开讲话,但军方已连续数次提及“准备全面回应”。伊朗内部也开始调集资源,民众情绪空前统一,情报系统持续清剿内鬼,军方则不断强调“进攻不是目标,但报复是责任”。
当下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伊核设施是否被摧毁,而是——下一枚导弹,会不会从伊朗某座山谷中,再次腾空而起,飞向以色列、飞向美军基地,或者飞向整个中东秩序的支点。
而那时候,再多关于“岩石”的争论,都将变得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