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自己”的不雅照慌了神,转账15万后才想起自己根本没拍过!

2025年6月,江苏的李某(化名)收到一条陌生彩信,点开后瞬间手脚冰凉——屏幕上赫然是一张“自己”的不雅视频截图!

图片图片来自荔枝新闻

对方自称“私家侦探”,声称受人委托调查,要求李某立即联系指定号码,否则就将“完整视频”上传至全网。慌乱之下,李某按指示转账15万元“封口费”,直到冷静下来才猛然惊醒:“我根本没拍过这种视频!”

图片图片来自荔枝新闻

报警后,警方迅速冻结收款账户,成功追回15万元,并抓获两名犯罪嫌疑人曾某某、邵某某。经查,这两人短短数月内发送1.8万条类似勒索彩信,非法获利7万元,最终因敲诈勒索罪被判刑1年6个月。

骗局全揭秘:AI换脸+心理战,精准收割受害者

这起案件的诈骗手法并不复杂,却极其高效:

1. 伪造“证据”:利用AI换脸或PS技术合成虚假不雅视频截图,确保“以假乱真”。

2. 精准投放: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筛选易受威胁的目标(如企业家、公职人员等)。

3. 心理施压:冒充“私家侦探”增强可信度,威胁“全网曝光”制造恐慌。

“每发1条彩信赚4元,他们根本不在乎真假,只求量够大。”办案民警透露,许多受害者甚至不敢报警,生怕“社会性死亡”。

法律焦点:为何定“敲诈勒索罪”而非诈骗?

根据《刑法》第274条,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 非法占有目的:曾某某二人明知截图虚假,仍以曝光为要挟索财。

- 威胁手段:以“全网传播”迫使李某产生恐惧心理,进而转账。

若定性为诈骗罪,需证明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自愿交付财物。而此案中,李某是因恐惧被迫转账,故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定罪量刑。

被骗的钱能追回吗?关键看这3步

李某的15万元之所以能全额追回,得益于:

1. 报警速度:转账后立即察觉异常,警方迅速冻结账户。

2. 证据完整:保留勒索彩信、转账记录、对方账号等信息。

3. 警方协作:通过资金流向锁定收款账户,避免赃款转移。

提醒:若遭遇类似威胁,务必:

- 不转账、不回复,避免陷入“无底洞”勒索。

- 立即报警,此类案件立案标准低(2000元即可刑事立案)。

- 保存证据,截图、录音均可作为定罪关键。

结语:面对威胁,最错误的做法是沉默

李某是幸运的,他及时识破骗局并报警。但更多受害者因羞耻或恐惧选择隐忍,反而助长犯罪气焰。

此案警示我们:

- 你的脸可能被AI“偷走”,但法律会守住最后的底线。

- 遭遇勒索时,报警才是真正的“封口”。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