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第4次IPO闯关的云知声终于登陆港交所。截止发稿,港股涨14.2%,报234.2港元,总市值166.2亿港元。
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AI语音独角兽,在转型大模型后终于叩开资本市场大门,为国内AI企业提供了曲折但终获认可的资本路径样本。
云知声的上市之路堪称波折。2020年冲刺科创板时因医疗数据争议撤回申请,2023年两次港股递表失效,第四次尝试终获成功。其技术转型成为关键转折——2023年推出的600亿参数“山海大模型”,在MedBench医疗评测中以82.2分登顶,理科能力位居SuperCLUE国内榜单首位。此次公开发售获超额认购91.66倍,基石投资者商汤科技、臻一资产及润建国际合计认购约9,550万港元,折射产业资本对垂直AI场景的信心。
成立至今,云知声获得启明创投、挚信资本、磐谷创投、中网投、京东、中电健康基金、中金、360、高通等知名机构的投资。此次上市募资净额约2.06亿港元中,45.6%将投入算力基建,47%用于医疗等场景拓展。
商业化与盈利挑战并存。近三年云知声营收从6.01亿增至9.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5%),但亏损同步扩大至4.54亿元。其业务呈现双轮驱动:智慧生活板块贡献78.8%收入,覆盖智能家居、地铁语音售票等场景;智慧医疗收入占比21.2%,但客户留存率从70.4%下降至53.3%,反映场景落地深度不足。
资金压力与技术争议交织。截至2024年末,公司现金储备仅1.56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周期达283天。2024年研发支出中56%(约2.1亿元)用于第三方服务,引发外界对其技术自主性的质疑。
作为国内第一批AI公司,云知声此次上市,可谓极具意义。从四次折戟到市值站上160亿港元,云知声的资本终章恰是AI企业价值重估的起点。当敲钟的欢呼散去,盈利考题才真正展开——技术信仰需用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书写下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