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特朗普高调宣布“彻底摧毁”伊朗核计划的同一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却冷静地泼下了一盆冰水。他直言,美国对伊朗的军事打击虽造成严重破坏,但远未达到“完全摧毁”的程度。相反,德黑兰具备在“几个月内”恢复浓缩铀生产的全部技术能力。
这番表态不仅直指白宫夸大战果,更揭开了一场关乎全球安全、舆论操控与核扩散博弈的序幕。
真相曝光:打击并未切断“脉络”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午夜铁锤行动”后多次宣称,伊朗核设施已“完全瘫痪”,其核计划被“倒退几十年”。然而,IAEA与美国防情报局的初步评估却高度一致:核心设施未被根除,离心机仍可重新部署,浓缩铀物料部分可能已被提前转移。换句话说,这场战争,更像是一次“震撼展示”而非“永久解决”。
更重要的是,伊朗在核工业方面早已建立起完整的本土体系,无论是科研基础、设备制造,还是人员储备,都不是一轮空袭就能斩断的。格罗西明确指出,“工业与技术能力还在”,“恢复生产只是时间问题”。
舆论反噬:美方话术遭集体质疑
格罗西在采访中罕见使用了“hourglass approach”(沙漏逻辑)来形容特朗普政府的战争逻辑。他警告称,过度依赖空袭压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方式,既不持久,也不现实。
《华盛顿邮报》也在6月29日披露,美方截获的伊朗高官内部通话显示,对袭击的评估远未达到“灾难性”,甚至有“比预期轻微”的措辞。
这场打击后,众多美国共和党议员虽然对行动表达支持,却也不得不承认“从未计划完全消除伊朗核材料”。而特朗普“彻底摧毁”的口号,则愈发显得像一场急于赢取民意的政治秀。
德黑兰反制:走向更强硬路线?
更值得关注的是,伊朗的回应并非仅限于外交抗议。伊朗议会已迅速通过法案,终止与IAEA的合作机制,外长阿拉格奇更公开表示,伊朗不排除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可能性。
这意味着,不仅国际监督将陷入瘫痪,伊朗或将从“被怀疑有核”逐步迈向“事实接近有核”的边缘状态。而这正是多国安全体系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格罗西也透露,IAEA此前在多处非申报地点发现高浓度铀痕迹,但伊朗始终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如今这些问题悬而未决,风险却在持续积聚。
特朗普下一步:是“胜利”掩盖,还是正面承认?
面对专家与机构的相继“拆台”,特朗普政府至今仍保持强硬口径。白宫官员坚持称“夜与昼”的巨大差距说明任务已成功,甚至抨击外界“轻信专家夸大危险”。
但在情报界与国际社会眼中,这种言辞更像是一次公关遮羞。因为真正的问题已不再是“打了多少”或“毁了多少”,而是“接下来伊朗会怎么做”。
当一个原本受制于国际机制的国家,被打到决意脱离监管,并可能重启核计划,特朗普究竟是阻止了战争,还是在酝酿下一场更大规模的对抗?
美伊之间,谁真的赢了?
战争的胜负,或许并不在于战场,而在于其后果。目前来看,美军虽掌握制空权,却未能切断伊朗核计划的“技术命脉”;伊朗虽然设施受创,却以“战略受害者”的形象获得了地区与部分国际声援,并掌握着“重启核计划”的议题主导权。
特朗普赢得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军事舞台,却失去了一道原本可控的外交防火墙。而当格罗西警告“伊朗若愿意,数月内可重启”,世界也正不得不重新面对一个失控的核问题。
这场由“空袭换和平”的豪赌,正在一步步向“失控换焦土”的方向滑行。真正的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