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里的丝路记忆——《百件文物说青海》之六十六

  漆器是中国古人把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相结合而诞生的一项重要发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已懂得利用天然漆制作器具,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和朱漆筒便是有力佐证。而在青海,都兰吐蕃墓葬等遗址中也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漆器。它们虽多有残损,却如时光的碎片,能够拼出一段段往昔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件珍藏于青海省博物馆的明代彩绘漆器盒盖。

图片
青海省博物馆藏明代彩绘漆器盒盖。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谭梅 摄

这件明代彩绘漆器盒盖为木胎漆器,工艺精湛,纹饰精美。它有三层独特的图案:顶部的鱼纹栩栩如生,灵动而富有生机;四周环绕着宽带几何纹,线条流畅,舒展大方;中部以黑底为衬,等距离绘有四朵变形云纹,似在飘逸舞动,为盒盖增添了神秘的气息;下部同样是宽带几何纹,与四周的纹饰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的整体。盖内为红底,上面的纹饰精美,图案工整,色彩艳丽,让人不禁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所折服。

从构图上看,这件盒盖上的花纹相互衬托,结构比例协调,展现出较高的设计制作水平。其描漆工艺更是精湛,每一笔都细腻入微,将图案的细节完美呈现,体现了明代漆器制作的卓越水准。

漆器的制作流程复杂,包含制胎、裱布、刮灰、吃漆、髹漆、装饰纹理、推磨抛光等多个步骤,其中打磨和阴干贯穿于整个制作过程。常见的漆器工艺种类繁多,如素漆、堆漆、雕漆等,而这件盒盖所采用的描漆工艺,便是众多工艺中极具特色的一种。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海都兰吐蕃时期的墓葬随葬品中,有一定数量的漆器,大多为残损状态,经过拼对,器形有碗、杯、盘、罐、勺、鞍等。这些漆器均为木质胎骨,由整木旋制而成,工艺为描漆,色泽光亮,质地上乘。据考证,它们应是中原地区的产品。都兰热水墓群、热水乡智尕日墓地、德令哈市夏塔墓地等出土的漆器,其器型大部分与同期唐代金银器相似,这一发现极具价值,反映了当时青海与中原地区在文化、艺术和生活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图片
AI图片: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制作和使用漆器。

青海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明代彩绘漆器盒盖,虽未必产自青海,但其所代表的漆器文化却在青海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它静静地陈列在那里,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策划:马钧 王丽一;

文字/拍摄/制作/配音:谭梅;

编辑:王有婧;

主编:辛元戎;

总监:王丽一;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