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亏36亿!光大永明人寿“银保依赖症”暴雷,股东爸爸能救吗?

作为国内首批“银行系”险企之一,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永明人寿”)曾凭借股东背景与银保渠道优势快速崛起,却在近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2022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达36.62亿元,暴露出投资端失速、业务结构失衡等深层问题。面对盈利难题,光大永明人寿正通过高管换血、“三减”策略及业务转型寻求突围,但其改革成效仍需时间检验。

过去十年间,光大永明人寿的保费规模持续扩张,保险业务收入从2013年的30.1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88.1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然而,净利润在2022年首次转负后加速恶化:2022年亏损7.98亿元,2023年扩大至11.37亿元,2024年更达17.27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一“增收不增利”的矛盾,源于两大核心矛盾的交织。

投资端压力首当其冲。光大永明人寿的资产配置中,固收类资产占比长期超过60%,但综合投资收益率持续低于负债成本。以2024年为例,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为3.12%,而负债成本(含保单红利支出)达4.25%,形成明显倒挂。更严峻的是,不动产投资触及30%的监管上限,而2024年房地产市场下行导致相关资产减值损失激增。据公开数据,公司2024年不动产投资账面价值较年初缩水12.3%,直接拖累净利润约2.8亿元。

银保渠道的“双刃剑”效应则是另一大痛点。作为光大银行的控股子公司,光大永明人寿自2007年与母行达成全面合作后,银保渠道保费占比长期超过80%。这种深度绑定虽助力公司快速跻身行业前列,却也埋下隐患。成本端,2022年至2023年,公司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连续两年超过20亿元,占保险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达12.7%和11.9%,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产品端,分红险、万能险等短期储蓄型产品占比过高,导致退保率持续攀升。2024年四季度,公司两款主力银保产品退保率分别达48.41%(涉及保费7.98亿元)和12.3%,退保金总额同比激增67%。

政策冲击进一步加剧了银保渠道的困境。2023年8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行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即“报行合一”新政),要求保险公司严格按备案费率支付佣金,严禁“小账”“返佣”等违规行为。这一政策直接压缩了银行代销动力。据行业交流数据,新政实施后,银保渠道平均佣金率从4%降至2.5%,部分大型银行代销规模同比下降30%以上。光大永明人寿亦未能幸免,2024年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同比下滑22%,成为拖累总保费增长的主因。

为扭转颓势,光大永明人寿自2024年起启动全面改革。人事层面,2024年3月,任职近6年的总经理刘凤全卸任,由具有精算背景的副总经理张晨松接棒。这一调整被视为公司强化风险管理的信号。张晨松上任后,迅速推动“三减”策略:减员、减费、减机构。2024年,公司高管薪酬总额较2023年下降38.1%,中层管理人员优化比例达15%;同时撤销茂名、开州等5家分支机构,将运营重心向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倾斜。

合规整顿亦是改革重点。2024年12月,公司因“财务数据不真实、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被监管部门罚款50万元,暴露出内控漏洞。对此,光大永明人寿启动全面自查,修订了23项内控制度,并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加强穿透式监管。

在业务转型方面,公司明确提出“增收、提效、转型、保”四大主题。资产端,计划将不动产投资比例从28%逐步降至20%以下,同时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2025年一季度已增持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约15亿元。负债端,重点发展保障型、长期储蓄型产品。2025年1月,公司推出首款“保险+养老社区”服务产品,通过“年金险+养老社区入住权”模式吸引高净值客户,首月保费收入即突破2亿元。渠道端,在巩固银保优势的同时,加速布局个险和互联网渠道。2024年,公司个险代理人规模同比增长40%,互联网渠道保费收入占比从3.2%提升至6.8%。

尽管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光大永明人寿的扭亏之路仍充满挑战。截至2024年末,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6.63%,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7.45%,均高于监管要求,但盈利能力的恢复需依赖更深层次的转型。行业分析师指出,银行系险企的突围关键在于打破“规模至上”的路径依赖,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盈利模式。例如,通过“产品+服务”生态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或利用股东资源开发企业年金、健康管理等B端业务。

光大永明人寿的转型尝试,亦折射出寿险行业深度调整的共性难题。在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全行业正经历从“粗放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阵痛。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寿险业净利润同比下降27%,其中银保渠道保费占比超过70%的公司平均ROE仅为3.1%,较行业均值低1.8个百分点。

站在2025年的关键节点,光大永明人寿的改革成效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将为“银行系”险企转型提供样本。若其能成功平衡规模与效益、短期与长期、渠道与产品的关系,或能打破“增收不增利”的怪圈,重拾增长动能。反之,则可能陷入“改革-亏损-再改革”的循环。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