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观丨浴血金城 兰州战役铁军铸丰碑

图片


“天摇了,地动了,兰州人民解放了!”1949年8月26日上午11时,随着七师二十一团将红旗插上兰州北城,古城兰州宣告解放,兰州战役取得全面胜利。


兰州战役是解放大西北中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次决战,其蕴含的丰富的革命精神,穿越历史烽烟,依然闪耀着时代光芒。在“七一”来临前夕,记者走进兰州战役纪念馆、兰州市烈士陵园、沈家岭战斗陈列展、营盘岭战斗陈列展,沿着当年英雄浴血奋战的足迹,重温兰州战役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探寻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密码,汲取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浴血金城 一战功成定四省


盛夏六月,踏上沈家岭、营盘岭等解放兰州的战斗遗址,岭上依旧凉风习习。当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低矮云层触手可及,沿途鲜花簇拥的村舍错落有致,广场上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话家常,孩童嬉笑追逐,勾勒出一派安宁祥和的夏日图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安居乐业的家园,沈家岭、营盘岭的蜕变,正是兰州这座城市浴火重生、砥砺前行的生动缩影。


兰州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甘、青、宁、陕四省区广大地域内组织实施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是大兵团运动战、长距离追击战和大规模攻坚战相结合的一场战略大决战。”兰州战役纪念馆讲解员魏婷介绍,扶眉战役后,第一野战军取得西北战场的主动权,兵锋直指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西北的政治、军事中心兰州。国民党反动政府企图依靠盘踞西北的马步芳马鸿逵、胡宗南军事力量,由马步芳军事集团主力凭借兰州的坚固城防工事,阻击消耗第一野战军主力,待我军人疲马乏、补给不足时,马鸿逵部和胡宗南部出击,切断我军后方补给线,内外夹击,“消灭”我军主力。针对这一反动图谋,毛泽东主席和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审时度势,调动我军主力,钳制胡宗南集团,分割青宁“二马”集团,集中力量歼灭“青马”马步芳集团。


图片


1949年8月25日黎明,战役进入决胜兰州阶段。“攻克东门窦家山,浴血东南马家山,夺取南山营盘岭,砸开锁钥沈家岭,抢占城区黄河桥。”到26日上午11时,七师二十一团在火力掩护下,越过黄河铁桥,一举歼灭了白塔山守敌,迅速进占黄河北岸的制高点,将红旗插上了兰州北城,至此,兰州宣告解放。


兰州战役的胜利,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在西北的战略防御体系,加快了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的解放步伐,为彻底解放整个大西北奠定了基础,在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兰州战役是西北解放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坚战。敌方工事之坚固,敌人之凶悍顽强,地形之对敌有利,均属前所未有。”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在总结兰州战役时指出,“在兰州战役中,英雄的人民解放军万众一心,前赴后继,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表现出了高度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段红色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凝心聚力、培根铸魂的力量源泉。兰州,是一座英雄之城。


多维赋能 场景复原忆峥嵘


踏入兰州战役纪念馆,整面灰墙上,烫金大字镌刻着战役的辉煌数据:兰州战役共计歼敌2.7万人。其中毙伤10000余人,俘13716人,黄河淹死2000余人。兰州战役共计歼灭马步芳主力第八十二军3个师大部、第129军两个师各一部及三个保安团。缴获各种火炮129门、轻重机枪545挺、马骡2413匹、汽车40辆以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


数字无声,却如丰碑矗立。


展厅内,“奏响西进序曲”“实施千里追击”“浴血南山之巅”“聚歼青马主力”“欢庆西北解放”等主题展区依次铺开,126件(套)文物带着岁月的斑驳,344张历史图片泛着陈旧的光影。生锈的刺刀仍残留着战斗的锋芒,泛黄的信件记录着军民同心的鱼水深情。这些珍贵的史料,宛如时光的碎片,拼凑出那段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让观者仿佛置身于炮火纷飞的战场,听见冲锋的号角,感受战士们的热血与豪情。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继续深入展馆,一座气势恢宏的黄河铁桥模型蓦然映入眼帘,铁桥下是模拟的黄河水翻涌奔腾。“大家面前的就是兰州著名的地标性建筑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兰州战役期间,敌我双方为抢夺中山桥展开激烈战斗。”讲解员魏婷娓娓道来,为了真实展现历史场景,展馆深挖历史遗存,以真实史料还原战役场景,恢复了战时黄河铁桥的原有样式。


同时,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通过常展常新、多维联动、场景赋能三大举措,构建起立体式红色教育矩阵。纪念馆实施文物轮展制度,每年更新部分展品与史料,保持内容新鲜感;借助文物数字标签、微信专栏、VR数字馆等载体,实现历史叙事的科技化、沉浸式呈现。在传播体系构建方面,纪念馆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多维传播网络。以《西北大决战》主体陈列展览为核心,推出《鏖战沈家岭》等三个专题临展;运用20块流动展板走进高校、社区、公园,联合多家文博单位举办主题联展,形成传播合力。


在教育模式探索中,纪念馆创新“场馆+遗址”融合路径。深入挖掘沈家岭、营盘岭等战斗遗址资源,开发主题研学路线,将纪念馆展陈与战场实地串联。在遗址关键位置设置标识牌,安排讲解员开展现场教学,让参观者在战壕、碉堡等真实场景中感受战役。这种“行走的思政课”模式,使革命历史教育更具感染力与穿透力,有效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


薪火相传 馆校联动育新苗


红色基因是信仰的种子、精神的谱系,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是铸魂育人的关键使命。近年来,兰州战役纪念馆与华林路第一小学创新合作模式,深耕红色沃土,以多元实践推动红色文化浸润童心,不仅构建起特色大思政课程体系,更形成“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育人格局,让红色教育惠及更多青少年。


兰州战役纪念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一方面以华林路第一小学为示范基地,辐射带动结对帮扶村4所乡村学校开展思政实践教学,通过定期参观、主题活动让红色文化走进乡村校园;另一方面与军地、军史研究机构及省内外40余所院校深度合作,在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师资建设等领域协同发力,成功构建“阵地+遗址+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体系。


图片


在教学资源开发上,兰州战役纪念馆联合多方力量深入研究史料,以整理编印的上百万字文献资料为基础,策划拍摄兰州战役教学专题片,并推动其进入全省、市党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及中小学思政课堂。先后打造了《用好兰州战役资源 积极服务高校育人工作》《传承那一抹“红”争做新时代爱国少年》等精品课程;创作《永不倒下的红旗》等多个红色小故事,为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与学校联合打造的“红色毕业季”“开学第一课”等特色项目,以知识竞答、诗词朗诵等创新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此外,通过培养“小小讲解员”、成立“红领巾志愿讲解队”等实践活动,让红色精神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


“创新实践带来亮眼成绩单,兰州战役纪念馆以创新实践推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并接连斩获重磅成果。”魏婷分享道,2024年6月,“智勇”红色文化校园建设社教项目在甘肃省革命文物社会教育十佳案例评选中拔得头筹。同年11月,该馆与华林路第一小学联合打造的“智勇铸魂 学礼明德”思政教育工作案例,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推介的2024年度“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精品项目。2025年,兰州战役纪念馆持续发力再创佳绩,《甘肃解放中的民族团结》展览展示项目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生动的讲解,成功入选2025年甘肃省革命文化主题社会教育十佳案例;《甘肃解放中的民族团结故事》课程凭借扎实的课程设计与生动的教学呈现,成功入围兰州市课程思政“精品课”。


深研活化 红色基因永传承


“深挖史料、凝练精神,是传承兰州战役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李永强副馆长介绍,纪念馆组建军地协同学术研究专家组,常态开展深度研究。同时,纪念馆系统编印相关学术资料13种240余万字,扎实筑牢研究的文献基石。


在此基础上,纪念馆着力拓展传播维度,推动历史“活”在当下。拍摄的《兰州战役》专题片成为党史学习教育优质教材;精心制作的营盘岭、沈家岭战斗陈列展及“甘肃解放中的民族团结”专题展讲解视频,生动再现历史场景,让王学礼、曹德荣、李应邦等英雄故事深入人心。不只如此,纪念馆还积极推动红色资源从静态“纪念”向动态“融入”转变,创新研发富含战役及本地元素的文创产品,让观众在参观之余带走一份独特的红色记忆。这些承载精神符号的日常之物,引导公众在生活点滴中感悟先辈攻坚克难的精神伟力,进而凝聚起建设美好兰州、共筑民族复兴伟业的广泛共识。深研与活化的双轮驱动,正让兰州战役精神焕发出跨越时空的生机与力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宝丽 文/图


编辑丨孙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