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5厘米是正步走踢腿的高度,60度是立正脚尖分开的角度;武装5公里是对意志力的考验,400米障碍是需要跨越的挑战;5发50环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训练,一身戎装就要24小时随时能战……在我们的军旅生涯中,总有一些数字令人难以忘怀,它是军营中激情挥洒的汗水,是青春里刻骨铭心的回忆……今日,@喀喇昆仑卫士 推出特别策划“数字里的迷彩青春”第21篇,一同领略“数字”背后的成长与蜕变、热血与担当。
初入话务班,班长给了我一张号码表,上面密密麻麻的号码宛如一张无形的数字巨网将我笼罩。1000余个整齐排列的号码,好似无数跳动的“拦路虎”,看得我脑袋直发懵,心里直打鼓。
三个月后,在第一次专业考核中,因为紧张,我弄混了两个重要号码,导致电话转接失败。熄灯后,我躲在被窝里偷偷掉眼泪,也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后来,宿舍的走廊、机房的角落,甚至训练间隙,都能看到我背记号码表的身影。
渐渐地,那些原本冰冷的数字,在我脑海里编织成了独特的“密码本”。现在,电话铃响起,对方话音未落,我就能脱口说出对方需要的号码。8年过去了,我的手指在话务机台上划过无数次,这些号码也早已融入我的血脉,见证了我的成长。
凌晨3点,机房的冷光灯照得眼睛生疼,我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手指悬在熔接机上。这是今年的第30次网络割接,也是我入伍21年来的第650次“午夜战役”。
记得我首次独立执行网络割接任务时,因为紧张,指尖随之微微发颤。班长看出了我的不安与焦虑,拍了拍我的肩膀鼓励道:“别慌,每根光纤都有它的脾气,你得摸清门道。”当红光笔的激光闪现在光纤端面上时,我沉下心来,那些日夜练习的操作步骤变得清晰,终于在晨光微露时,网管系统传来了正常的运行提示音,这声音成为我首次执行任务的“结业曲”。
650次网络割接,21年军旅,我见证了部队通信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模拟通信到如今的数字化网络,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意味着要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未来,我将继续保持学习热情和执着态度,坚守岗位,为网络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祁龙
▌整理丨田建、王立平、付婷、屠晓云
总监制:张新辉
监 制:沈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