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最后一天,广州土地市场没有迎来预想中的热闹收官。
两宗宅地尘埃落定,却未能激起太多涟漪。
白云区槎头车辆段(一期)地块被广州地铁以21.8亿元底价收入囊中,成交楼面价约1.9万/㎡;
荔湾区小梅大街7号AL011408地块则由一家民营房企力迅以3.1亿元底价竞得,折合楼面价约3万/㎡。
有人欢喜有人愁。原定今日一同登台的天河区及海珠区三宗热门宅地,早在几天前便已悄然挂出“终止出让”的公告,提前退场。
可以说,整个六月,广州宅地市场弥漫着一种近乎凝固的冷静。
回望五月,广州雄心勃勃挂出的10宗宅地,最终仅有6宗成功觅得买家,且无一例外,皆是底价出让。
对比其他城市火热的土地市场,广州的土拍正在被现实的冷水反复浇熄。
回到今天的土拍上,来看看这2宗地为何能在当下冷淡的土拍中,独得房企青睐呢?
其中白云槎头车辆段地块,其价值内核清晰可见。
其一,是TOD模式加持。
作为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项目,天生具备强大的交通枢纽属性,地铁12号线、13号线二期交汇于此,未来潜力巨大。
其二,是巨无霸体量。
占地近11.9万㎡,总建筑面积逾11.5万㎡,如此规模在当前市场堪称稀缺资源,为大型综合性开发提供广阔空间。
其三,是“国家队”的精准匹配。
广州地铁作为轨道交通建设与资源开发的主导者,其拿下该地块顺理成章。
毕竟广州地铁对TOD模式的深刻理解和资源整合能力,在广州几乎无人能及。
△白云槎头车辆段地块现状,图源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再看荔湾小梅大街地块虽小(仅约1万㎡),却自有其独特魅力。
一方面,地块位于成熟老城区的黄金区位。
身处荔湾成熟核心区,周边生活配套醇熟,烟火气浓郁,居住氛围无可挑剔。
另一方面,中小型地块具有灵活优势。
地块体量适中,总价门槛相对可控(3.1亿),显著降低了开发企业的资金压力与市场风险。
最后地块也是由民企力迅拿下。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资金链承压的民营房企更倾向于选择此类总价不高、开发周期相对可控、去化预期较为稳定的中心城区项目。
△荔湾小梅大街地块,图源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这两宗地块成交后,广州的土拍也迎来了六月份的收官。
自业内盛传建筑新规收紧以来,广州土地市场骤然刮起一股“终止出让”的冷风。
本月天河、海珠三宗地临阵撤牌并非孤例。此轮新规调整,无异于重塑了开发逻辑。
1)利润空间被强力挤压。
如今的地块,大多面临着容积率降低直接导致可售面积减少,同时又被严控阳台等“偷面积”手段,显著削弱了项目的盈利预期。
2)开发成本与难度陡增。
如何在降低密度、严控赠送的同时,做出满足市场改善需求、有竞争力的产品,也是对开发商的设计能力和成本控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市场信心受挫。
新规下项目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叠加当前整体楼市销售承压,开发商拿地决策变得异常审慎,非“十拿九稳”的优质地块宁可不碰。
说到底,还是因为新规住宅更好卖,甚至在市场形成了碾压性优势。
克而瑞数据显示,在此前广州市面上新规产品全面铺开的情况下,全市库存居高不下的面积段是100-120㎡户型。
而主要原因就是这部分面积的旧规户型占比较高,无法吸引购房者的眼光。
但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新规产品在卖得好之余,也对周边的存量旧规新房与二手房的市场造成了挤压。
特别是二手房市场,因为竞争力下降而卖不动,导致置换链条转不起来,对整个市场的平稳运行来说是不利的。
所以拉长视角来看,如今的土拍虽然有冷意,但也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里面既有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必经阵痛,也有收紧建筑新规后对开发逻辑的重塑压力,更有房企普遍面临的资金困境与避险心态。
只能说,广州的土拍市场正在分化中逐步回归理性。
那些真正占据稀缺资源、具备不可替代优势的地块,依然能找到归宿。
反而只是一味地去卷实用率,缺点突出的地块,则会被市场无情搁置。
今日土拍的冷清,或许是为了明日更稳定,更健康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