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走了,可围绕他的争论,却在舆论场炒得热乎。
蔡澜更像一面多棱镜,照出当下国人在思考和生活态度上的多元面相。
潇洒人生,还是离经叛道?
支持者眼中,蔡澜是潇洒人生的代言人。
他横跨文化、艺术、美食、传媒、商业各界,却从不被身份束缚,一句“地球人”,尽显洒脱。
金庸赞他“真正潇洒”,黄霑视他为最信赖的朋友,倪匡称他是少有背后没人说坏话的人。
他写美食,不炫食材,认定吃是一门高雅学问,拒绝“吃货”一词的贬低。
他曾称,人生的意义就是吃吃喝喝。并自嘲,蔡澜“就是买菜的篮子啊,所以一生注定得吃吃喝喝”。
“抽烟、喝酒、不运动”的健康七字秘诀,看似离经叛道,也算是对刻板健康观念的勇敢挑战。
反对者却揪住他的过往不放。
他年轻时诸多关于女性的问题,让部分人觉得他的行为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他打着反叛旗号对传统文化开炮,用戏谑的态度消解文化根基,拿老祖宗的瑰宝博眼球,民族的根,是在挖我们文化的墙脚。
他把物质享受吹成人生最高成就,煽动全民陷入攀比旋涡。多少人被他洗脑,掏空钱包去追所谓的 “高品质”,最后债务缠身。
说白了,蔡澜的“离经叛道”,就是资本包装的流量生意!
这种争议,映射出当下国人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价值观之间的激烈碰撞。
这种代际间的观念冲突,在蔡澜身上被无限放大。
真才子,还是徒有虚名?
有人将蔡澜捧上“香江四大才子”的神坛。
笔尖能写《蔡澜谈吃》里的烟火哲学,镜头前能做《今夜不设防》的犀利主持,电影圈能以监制身份捧出《城市故事》的市井温度,在书法与篆刻领域也敢挥毫落印。
作为“香港初代美食博主”,却不去青睐那珍馐玉馔,而专注于那些朴素食材的人间至味。
一碗猪油捞饭被他写得活色生香:“一碗白米饭,淋上香喷喷的猪油,是多么美味!”
他也能在一碗云吞面里咀嚼“活着就要过瘾”的生命逻辑。
这种将生活美学升华为文字智慧的能力,绝非普通美食专栏作家可比。
但质疑者的矛头,总指向他“杂而不精” 的标签。
有人翻出他早年在邵氏的电影文案,认为其文字不过是江湖气的快意恩仇。
有人诟病他的美食评论缺乏学术纵深,不过是味蕾享乐的个人化记录。
更有人拿他与真正的学者型文人对比,觉得他那些“抽烟喝酒不运动”的人生信条,更像叛逆者的口号,而非才子哲思。
“才子”也像一道菜,口味不同,爱的爱死,恨的恨惨。
真实做自己,还是误导年轻人?
蔡澜在公众面前,向来以真实自我示人。
面对观众质疑他对年轻人有负面影响,他坦承年轻时疏狂,却坚称“思想不传统,才不会用老套标准绑架别人”。
他对生死豁达,70岁学潜水、80岁开微博与年轻人对谈,鼓励“多吃,多旅行,多交友”,拒绝说教,用人生经历传递“活着就要尽兴”的态度。
很多年轻人心中,他是打破沉闷、追求自由的榜样。
他的存在让年轻人看到,人生不必被世俗标准禁锢,有勇气去探索多元生活。
很多年轻人认为,蔡澜最吸引他们的,是“把生活过成段子”的勇气。
当多数人被“内卷”压得喘不过气,他的存在像一面镜子,照见“人生不必按剧本演出”的可能性。
但批判者的担忧也是空穴来风。
他自称“交过60多个女朋友”的情感观,被某家庭教育博主列为“危险示范”,担心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只学其形,未懂其神。
他兜售“及时行乐”,把躺平摆烂美化成人生真谛,也有给年轻人灌精神鸩酒的嫌疑。
这种争论背后,是国人对年轻人成长的深切焦虑。
短视频时代,蔡澜充满个人色彩的金句,很容易被截取为“放纵有理”的借口。
这反映出当下,对“完美榜样”和“真实人生”两种教育方式的迷茫与纠结。
蔡澜已逝,争论不止
虽然围绕蔡澜的评论,不乏针锋相对,有捧上天,也有踩到底,也有故作惊人之语,常常夹带私货。
但争论并非毫无意义。它是一面镜子,照出当下国人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商业道德等多方面的困惑与思考。
无法评判谁对谁错,因为每个观点背后,都是自己对生活、生命的不同追求。
蔡澜时而有毒,时而有益,读蔡澜,时而酣畅,时而堵塞,时而莞尔一笑,时而摇首蹙眉。
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人?需要一个怎样的基因、于怎样的时代、家庭和成长的经历才能变成这样?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我之蜜糖,彼之砒霜。
或许,每一个人在别人心中都有“怪异”的一面。只是蔡澜因为名气更大一些,个性上,愿意裸露得更加“夸张”一些而已。
也许,国人心中有千千结,时代发展也有未解的症结,借了蔡澜这只酒杯,浇一浇积压的块垒。
如果蔡澜九泉之下,看到围绕自己的各色评论,也会大笑三声,吐出一句:
各位,别吵啦!惊扰了我的清梦呢!
想起罗素先生说过的: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重要的是通过这场争论,每个人都能更加明晰自己的内心,那属于自己的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也希望由此出发,让谈论的宽度更大一些,世人皆可议,世事皆可谈,而不止于一个蔡澜。
如此,也算是对蔡澜的一种别样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