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已到耄耋之年。回想少年诸事,恍若还在眼前。
孩童七岁,每天牵牛上山后方吃早饭,早饭后上学(那时学校夏季10点上课,冬季11点上课)。9岁始,除早晚放牛外,下午还得割一背篼猪草,否则挨骂是常事。好在有点小聪明,小学六年,班级中未下过前三名。
12岁,背着被盖到芦山考初中。爬横山岗、新安铺,过朱市桥、大石板,30里路走半天,所幸一考即中。
初中三年,每月7.5元伙食费,丙等助学金3元,第一年家中尚可补足,第二年始(1958年建公共食堂,农民军事化管理),家中再也无钱添補,靠勤工俭学维持。星期天,双石背煤炭、苗溪背西瓜、沬东背粮食过桥、大石板砍竹子,成为常态。
衣服补丁加补丁,脚上春、夏、秋偏耳子,冬天麻窝子。初中三年,未穿过胶鞋、皮鞋。偶尔母亲能做一双布鞋,平日舍不得穿,从教室回宿舍脱下来抱着。
1959年始,学生粮食定量,我每月24斤。先还可吃大米饭,后吃玉米窝头,再后光吃红薯。无菜,大桶装的几片菜叶煮的玻璃汤。家中长辈们更糟糕,每天6两粮(16定位)。十三四岁,长身体时吃不饱。
初中毕业,因家中无钱供养,志愿报的是师范校(师范校免生活费)。班主任再三找我:“你年龄小,成绩好,读高中将来考个好大学。”于是,志愿由师范改为高中。高中读一年,学校停办,该读书时学校停了。
学校停办,回家务农。时家中生活极其困难,父亲全身浮肿,住进公社医院。母亲皮包骨头,瘦得不成人形。几个妹妹尚小,一家人,野菜、粗糠,加点稻谷粉,煮成面糊。大碗、小碗,吃得狼吞虎咽,能填饱肚皮,即是幸事。
不久,由于从学校回家的不适应,得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背到公社医院已不省人事。所幸,医生负责,据说医院仅存一支针药(至今不知道何药),一针下去,捡了一条命。
1961年,农村人民公社允许社员搞点增种。16岁的我,成为家中主要劳力,上山砍火地,十多天,累死累活,终砍完一片约一亩左右。天气干燥,烧火地引发山火,好在过火面积不大,但也着实吓了一跳,哭了半天。
生产队挣工分吃饭,各种活儿工分多少靠计件。为多挣工分,劳动技能须不断提升。因有点文化,又能吃苦,各种农话学了个遍。犁田插秧,播种收割,农活中十八般武艺无一不晓。
劳累一天,晚上,煤油灯下,古而怪精的书,总要读上几篇。
生产队中,当过记分员、出纳员、农技员。不论什么“员”,总是干得有声有色,领导社员都还满意。
结婚后,子女多,无老人帮带,为生话计,做过挂面,当过泥水匠。
偶然的机会,学校缺老师,临时去代课,被校长看中,说我工作认真,学生认可,泥水匠变成了教书匠。
教初中,自感知识不足,边工作,边进修。先大专,后本科,终于圆了大学梦。
教书还算可以,每年均得地区教学优秀奖,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领导认可,教师认可,考察后担任校长。
后调县教师进修校,先教导主任,后校长,直至退休。
退休后到县地方志办干了十年,被县政府聘为《芦山抗震救灾志》《芦山县志》副主编。
终其一生,早年辛苦备尝。改革开放后,国力逐渐强盛,晚年能见到国家如此兴旺发达,自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此生足矣。
年既八十,八十岁后,愿自己远离世俗,远离喧嚣,平平淡淡度过最后的时光。
我们这代人,奋斗多年,在最后的时光里,清静、闲适是最大的心愿。忘掉年龄,忘掉生日,不再做生,逍逍遥遥直至终年。
我们这代人,错过了太多的机会,当年买不起车,至今不会开车。好在子女们能理解,能带着我们纵情山水,愉悦心情。
我常想,我们的父辈,远不如我们幸福,子孙辈应比我们幸福才好。愿祖国越来越强盛,愿子孙越来越幸福!
1.【农耕文化】川西农耕文化拾零(一)——以芦山县为例:赛秧曲
2.【农耕文化】川西农耕文化拾零(二)——以芦山县为例:深山人家
3.【农耕文化】川西农耕文化拾零(三)——以芦山县为例:古色古香榨油坊
4.【农耕文化】川西农耕文化拾零(四)——以芦山县为例:小农经济之生猪喂养┉┉‖李腾鹏
5.【农耕文化】川西农耕文化拾零(五)——以芦山县为例:童年过春节……‖李腾鹏
6.【农耕文化】川西农耕文化拾零(六)——以芦山县为例:深山炭夫子……‖李腾鹏
7.【散文】童年过春节‖李腾鹏
8.【清明特辑】梦怀清明‖李腾鹏
9.【散文】重建路——幸福路‖李腾鹏
10.【历史文化】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飞仙关‖李腾鹏
11.【端午特辑】端午节情思‖李腾鹏
12.【记忆】难以忘怀的火烧玉米馍‖李腾鹏
13.【历史文化】几百年的天全土司统治与芦山‖李腾鹏
14.【历史文化】佛教圣地灵鹫山‖李腾鹏
15.【散文】酷暑盛夏看大川‖李腾鹏
16.【记忆】芦山铁索桥的前世与今生‖李腾鹏
17.【乡村振兴】芦山禾茂蝶变记‖李腾鹏
18.【奋斗者】艰苦倍尝 愈挫愈奋 破茧成蝶——记农民企业家刘俐‖李腾鹏
19.【富民兴村】芦山县青龙场村腾飞录‖李腾鹏
20.【记忆】儿时记忆之自然篇‖李腾鹏
21.【记忆】生活票证那些年‖李腾鹏
22.【抗震救灾】抗震救灾诗词合辑‖张晨洋 尔恩牧歌 周晓萍 李腾鹏
23.【记忆】儿时记忆之小学生活‖李腾鹏
24.【诗词】“决不放弃”谱新曲│李德军 戴雅平‖致敬泸定“9·5”地震英雄群体(组诗)│李腾鹏
25.【记忆】儿时记忆之社会篇‖李腾鹏
26.【记忆】历史的记忆——我们的中学时代‖李腾鹏
27.【历史文化】飞仙关外,仙楼尚在白云间‖李腾鹏
28.【记忆】历史的记忆——我们的中学时代‖李腾鹏
29.【改革发展】风雨前行六十秋‖李腾鹏
30.【记忆】湮没于世的峨峰仙刹‖李腾鹏
31.【散文】父亲二三事‖李腾鹏
32.【改革发展】五十年,重走石宝岩‖李腾鹏
33.【诗词】蝶变(组诗)‖李腾鹏
34.【美丽四川】雄险奇幽多功峡‖李腾鹏
35.【记忆】冬夜奇音‖李腾鹏
36.【美丽四川】青衣江传奇‖李腾鹏
37.【历史文化】飞仙关老街:凝固在岁月里的繁华与变迁‖李腾鹏
38.【改革发展】禾茂缘‖李腾鹏
39.【美食】烙锅子‖李腾鹏
40.【美丽四川】飞仙关观景台——三县景物收眼底‖李腾鹏
41.【历史文化】载入《中国古桥技术史》的铁索桥——芦山升恒铁索桥‖李腾鹏
42.【辞赋】飞仙关赋‖李腾鹏
44.【美丽四川】山村垃圾桶‖李腾鹏
45.【散文】春分 童年的记忆‖李腾鹏
46.【清明特辑】清明感怀:在缅怀中传承 在传承中前行‖李腾鹏
47.【散文】耄耋感言‖李腾鹏
作者:李腾鹏(四川芦山人,退休教师)
供稿:芦山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