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梁秀杰 编辑 | 张晓兰 责编 | 韩玮烨
未来10年,决定商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不再是传统的性价比,而是“情绪定价权”。
从泡泡玛特让成年人沉迷“抽盲盒”的快感,到西单更新场29.9的解压玩具成为必须打卡的“社交货币”,再到阿那亚的孤独图书馆成为中产“精神避难所”,这些现象无不揭示着一个重要趋势——我们正在见证一场商业本质的颠覆:消费者不再单纯为产品本身买单,而是愿意为产品所唤醒的情绪付费。
当城市更新进入“软性焕新”深水区,那些仍在纠结“该引进哪个网红奶茶品牌”的传统商场,或许尚未意识到:Z世代的消费决策,正在经历从“我需要”到“我感觉”的重大转变。这种消费心理的变化,预示着商业竞争的底层逻辑正在重构。
6月20日,睿和智库“让情绪价值落地有‘盈’——新消费与城市更新”闭门沙龙揭示:未来10年,决定商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不再是传统的性价比,而是“情绪定价权”。
那么,如何将抽象的“情绪价值”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本文将拆解30个情绪经济密码,同时带你探寻先锋玩家是如何把“虚无缥缈的情绪”变成真金白银的生意。
30个
情绪经济密码
罗唤军
西南购物中心(重庆)俱乐部秘书长、城市尚新论坛发起人、重庆猛犸文化董事总经理
1、情绪价值已成为商业破局的关键,但其兑现需要具体的载体,如IP、展览或空间改造,本质上是一场生活方式的提案,而非简单的消费场景。
2、情绪价值落地仍存现实痛点:一、同质化困局,多数项目停留在表面主题复制;二、文化转化浅层,在地文化未能形成深度情绪引爆点;三、变现不可持续,商业模式上从“打卡”到“复购”的转化链条断裂。
3、未来破局需聚焦三点:一是打造具有情感穿透力的IP(如代际记忆符号),二是完成空间“功能-美学-情感”的三重升级,三是构建长期变现闭环,避免形式化IP的无效堆砌。
赵磊
万商设计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集智设计创始人
4、成功的场景化商业需平衡“在地性、服务性、分类性、传播性”。
5、场景设计要拒绝盲目跟风,需基于本地文化,而非简单复制热门IP;拒绝脱离商业本质,场景必须服务于消费转化,而非单纯引流;拒绝无效投入,要算好账,确保场景的长期商业价值。
6、情绪价值的本质是“体验-共鸣-复购”的闭环,需通过产品设计吸引初次消费,再通过内容与社群实现长期留存。
陈静
静山文化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
7、未来商业需打破业态边界,用“高频可变场景+深度运营”激活用户情感,最终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比如传统影院需从单一影院转向“电影+”(如+酒吧、+书店、+花店),打造多元情绪,以提升综合收益。
韩玮烨
睿和智库创始人&《地产资管Plus》总编
8、情绪经济的本质是“低成本制造高感知价值”,其成功需满足三要素:代际精准洞察(谁买单)+ 情绪即时兑现(怎么爽)+ 轻资产快迭代(防过时)。
9、商业地产若想分羹,必须放弃“一劳永逸”的思维,转向内容运营商角色——既要理解年轻人为何愿为29.9元的解压玩具排队,也要为银发族开发怀旧IP产品,最终构建“短期快感×复购黏性=可持续变现”的盈利模型。
10、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能持续制造“微小确幸”的商业体,远比提供标准化服务的空间更有生命力。
11、情绪价值的商业落地也是一场“瞬时心动”与“持续盈利”的巧妙平衡。从短期快闪活动到长期场地运营,我们面临着日租金2万与单日活动收入5000元的现实矛盾,而破局点在于构建"内容复用+流量转化"的闭环——比如将短剧拍摄、品牌活动融入商业空间,实现"场景二次变现"(如样板间改造为拍摄基地),既解决场地闲置问题,又通过剧集露出获得二次传播,反哺线下知名度,形成"线上种草-线下打卡"闭环。
12、所有商业创新都要回答两个问题:你的产品是否让人"一秒心动"?你的定价是否让人"一秒下单"?
13、情绪消费是心态驱动而非年龄限制,呈现出鲜明的"无龄化"特征,商业需跳出“代际标签”,瞄准兴趣圈层(如怀旧、解压、身份认同)设计产品。
14、可持续的情绪经济模型应该是:用数据驱动精准捕捉各圈层的情感需求,用轻资产模式快速迭代内容,用线上线下联动放大变现效能,让每一平方米的商业空间都能持续产生情感共鸣与消费转化。
付榕
西街艺术市集创始人
15、IP的多元变现需要“用户分层×场景适配×成本管控”的三维模型,而线下非标商业的规模化本质是寻找“个性化中的共性规律”——如同市集运营,既需深挖在地基因(央美的艺术调性/昌平的烟火气),也需抽象出可迁移的方法论(如客群配比公式)。未来的突破点在于:用互联网的精细化思维重构线下运营流程,同时保留非标的温度感。
16、市集的商业魅力源于其难以复制的非标化特质——那些充满个人创意和手工温度的小摊主,构成了与标准化品牌截然不同的烟火气体验。这种非标特性既是核心竞争优势,也是规模化难题的关键所在。
17、市集商业的破局点不在于强制摊主标准化,而在于构建“非标孵化器”——既要保护摊主的原生创造力维持市集生态,又要通过主理人体系对优质摊主进行深度孵化(提供设计支持、流量倾斜和联名开发),将其转化为可持续IP。
18、未来的市集运营需要兼具艺术策展思维与数据驱动能力——用技术工具识别高潜力摊主,用策展逻辑重组空间布局,最终实现“非标内容可控化,商业价值可持续化”,在“烟火气”与“利润率”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
19、让IP从“网红”变“长红”,本质是在情绪红利期完成"用户筛选-场景绑定-生态共建"的三级跳。对于存量商业,需抓住租金下行窗口期,用“轻改造+主理人集群”重构空间价值,最终实现:非标内容有温度,商业变现有效率。
袁捷
站点披萨创始人
20、后疫情时代的商业本质是“效率革命”:餐饮通过中央厨房和ERP系统实现“成本领先”,商场则需重构与商户的共生关系——用数据透明替代博弈,用柔性合作替代刚性条款。未来的赢家,一定是那些能同时做好“数字化减法”(降低成本)和“体验加法”(提升复购)的务实主义者。
21、商业空间与艺术的融合,本质是一场关于“尊严与生存”的精密舞蹈——既要让艺术家保持创作尊严(不贱卖作品),又要通过空间赋能(展示、流量、圈层)实现可持续变现。远洋乐堤港的实践表明,成功的艺术商业化需构建三级火箭:空间免费提供(降低艺术家成本)- 圈层精准触达(高净值客群匹配)- 柔性分账模式(销售分成而非买断)。
22、非标商业的共荣共赢,先要“共”,才有“赢”的可能。这要求甲方实现三重转变:需从“收租方”转型为“共创者”,需与主理人在产品理念(审美、品牌调性)、财务模型(分润制)上同频,需在主理人关注品牌成长和甲方关注NOI(净营运收入)、资产估值上找到共同目标。
23、8字生存法则:“物美价优”(产品力)+“喜闻乐见”(传播力),适用于从社区店到文旅综合体的全业态。
24、产品的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
25、主理人生态是一把双刃剑,既要警惕“重场景轻产品”的装修型主理人,也要善用产品偏执狂的特质(如对食材的极致追求)来提升品质。
李之一
微风市集合伙人、米莱知识宇宙联合创始人
26、商业运营中的共荣共赢需要“产品筑基、情绪添彩、数据验证”三位一体:首先坚守商业本质(如胖东来的选品哲学),其次用参与式设计让消费者成为共创者(如市集选品投票),最后通过精细化运营(如异业消费追踪)证明情绪价值的变现能力。
27、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看谁能构建“商户-商场-消费者”的黄金三角关系——让商户有利可图,让商场有故事可讲,让消费者有惊喜可期。这要求运营者既要有“选品经理”的犀利眼光,又要有“社群主理人”的共情能力,更要有“数据工程师”的理性思维。
陈怡郡
《花神的后花园》创始人、万商俱乐部上海分部秘书长
28、社群经济正在重塑商业逻辑的本质——从流量变现转向信任资本运营。未来商业的竞争壁垒或不再是空间规模,而是社群关系的深度与广度。
29、成功的社群运营需要构建“主理人-成员-场域”的黄金三角:主理人(如书法老师、品酒专家)提供专业内容建立信任,用高频互动(如每周课程等活动)维持热度和情感连接,而商业空间则转型为社群活动的物理载体——菜市场能重构熟人社交,艺术空间则化身创意社群的孵化器。
30、社群经济的颠覆性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一个优质社群可以同时为多个实体场所导流,而成员对社群文化的认同远高于对单一品牌的忠诚。
五大案例
解码新一代商业的“情感算法”
西单更新场的商业实践深刻诠释了情绪价值驱动的商业新模式。这个由地下小商品市场改造而来的青年潮流地标,用“我们玩点儿新的”这句slogan,成功将传统购物场景改造成一个巨大的“情绪游乐场”。
池旭
华润万象生活西单更新场总经理
西单更新场通过精准把握当代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将情绪价值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场景-定价”三角模型:在产品端引入180元手机壳、368元明星IP T恤、29.9元解压捏捏乐等带有高情绪溢价的小额快乐商品,巧妙运用"口红效应",打造轻奢级快乐;在场景端则创新性地将KPOP明星快闪与女性主义符号(“Number One Girl”IP)结合,把捏捏乐包装成马戏团主题互动体验,实现从单纯商品展示到沉浸式消费场景的升级。
其成功关键在于:一方面深度挖掘在地文化记忆,保留80/90后青春元素,并与新锐潮流内容融合;另一方面通过精心设计的情绪触点(视觉冲击、互动体验等),降低消费者的决策门槛,让看似高溢价的商品因强烈的情感共鸣而变得合理。
这种以“游玩消费”替代传统购物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商业同质化困境,更验证了情绪价值在提升转化率方面的巨大潜力,为行业提供了非标商业运营的范本——真正的商业创新不在于追逐热点,而在于构建能持续触发情感共鸣的消费生态。
陈泽佳
融创商业《了不起的小孩儿·闪闪星球》IP推广负责人
融创商业的亲子IP“了不起的小孩”,则实现了从“营销IP”向“品牌化商业IP”的升级,其通过“内容+赛事+成长体系+多业态联动”的模式构建长期价值,形成从打卡引流到复购转化的商业变现闭环,最终实现家庭、孩子、商业体的多方共赢。
首都电影院的转型也揭示了一个真理:传统行业的重生不在于否定过去,而在于重新定义价值。其成功要素有三:一、将历史沉淀转化为现代IP,如以大观楼120周年庆典(中国最早的影院)为契机提升文化溢价;二、通过细分场景激活情绪消费,针对政企客群打造红色党建专场、为家庭客群设计亲子手工活动、为银发客群开设怀旧电影专场、为年轻客群构建夜间社交空间;三、构建"非票业态护城河"(演艺+餐饮+技术赋能),强化差异化体验,让影院从放映终点升级为“文化消费入口”。未来,能活下去的影院一定是那些既懂胶片温度,又玩转新时代社交密码的“两栖物种”。
马伊热
WayWin向果露营运营负责人
WayWin向果露营成功关键则在于:通过轻资产模式控制成本、依托主理人IP放大特色、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未来,无论是购物中心还是文旅项目,都需学习其“80%标准化保障效率+20%非标制造惊喜”的混合模式,才能在情绪经济时代持续吸引消费者。
刘铠语
朝阳礼物主理人
在北上广的文创品牌追逐网红经济、快闪联名时,辽宁朝阳——这座典型的五线城市,却用另一种逻辑证明了文创生命力。在没有资本加持、难追热点风口的情况下,朝阳礼物的生存法则直击本质:用文化共情对冲规模劣势,用在地根系对抗流量焦虑。通过极致在地化(红山文化符号)建立差异,通过情绪定价(唤醒本地人记忆的产品)突破消费力瓶颈,通过政策借势(文旅热点)放大声量。
当一线城市陷入内卷式创新的当下,五线市场的“慢节奏”反而成为其内容深耕的优势,在巨头尚未关注的“县域”文化缝隙中,培育出独特IP。
这也提示我们:在消费分级时代,真正的文创机会不在798的咖啡馆里,而在那些尚未被流量侵蚀的“文化原乡”。正如朝阳礼物主理人所言:“我们卖的不是工艺品,而是人们的集体记忆凭证”。
(本文根据“让情绪价值落地有‘盈’——新消费与城市更新”闭门沙龙的圆桌对话整理而成)
特别鸣谢
与会嘉宾
罗唤军
西南购物中心(重庆)俱乐部秘书长、城市尚新论坛发起人、重庆猛犸文化董事总经理
赵磊
万商设计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集智设计创始人
陈静
静山文化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
韩玮烨
睿和智库创始人&《地产资管Plus》总编
付榕
西街艺术市集创始人
陈泽佳
融创商业《了不起的小孩儿·闪闪星球》IP推广负责人
池旭
华润万象生活西单更新场总经理
袁捷
站点披萨创始人
李之一
微风市集合伙人、米莱知识宇宙联合创始人
刘铠语
朝阳礼物主理人
马伊热
WayWin向果露营运营负责人
陈怡郡
《花神的后花园》创始人、万商俱乐部上海分部秘书长
(以上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参会企业
北京格能特商管
首都电影院
远洋商业
大悦城商管
金隅商管
首创和园
王府井商业
融创文化集团
汉博商业
大眼睛商管
……
主办方
睿和智库
西南购物中心(重庆)俱乐部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北京校友会
中海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