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满洲里口岸宛如一扇连接世界的开放之窗,以全国最大陆路口岸的使命担当架起了横跨欧亚大陆的经贸桥梁。这里每日车流不息,承载着木材、钾肥、粮油、油气等海量资源的跨国流动。面对得天独厚的“边”资源优势,满洲里市精准锚定发展方向,以“口岸货物+园区落地加工”联动模式为引擎,在边境经济合作区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深耕细作,推动资源从“过境过客”向“增值主角”华丽蜕变。如今,满洲里市落地加工产业已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成为边境城市对外开放的生动注脚,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走进满洲里边境经济合作区,粮油加工产业的蓬勃生机扑面而来。作为合作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这里汇聚了多家加工企业,其中3家已跻身规模以上企业行列。阿尔泰国际粮油实业、鑫沣粮油、内蒙古伊泰等行业“排头兵”,凭借毗邻俄蒙的地缘优势,在粮油领域持续开疆拓土,不仅成为产业链的核心力量,更以创新驱动和资源整合,重塑着区域粮油产业的发展格局。
满洲里阿尔泰国际粮油实业有限公司依托俄罗斯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构建起“回运-加工-销售”一体化贸易结构,从油料初级压榨到毛油处理,从油粕饲料生产到杂粮精细加工,公司通过全链条布局,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价值提升;满洲里鑫沣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则凭借全品类加工能力脱颖而出,其具备年进口俄罗斯粮食100万吨的资质,不仅彰显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更填补了区域产业空白;内蒙古伊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同样颇具发展特色,依托中俄粮食中转换装、仓储平台以及铁路互贸加政策优势,打造了集贸易、中转、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仓储物流基地,铁路专用线、智能换装系统、现代化仓储设施与油脂、面粉加工厂相互协同,形成了年中转农产品350万吨、仓储粮油20万吨、日处理多种原料超千吨的产业规模,标志着满洲里在粮油落地加工领域已走出一条成熟、高效的发展之路。
除粮油产业外,进口液化气产业正成为满洲里对外开放的新增长极。随着远东气体、中飞气体一期项目建设完成,合作区油气储运基地已初具规模。远东气体项目配备一宽轨一准轨两条铁路专用线,一次性储备能力达2万立方米,年接卸储运液化石油气能力100万吨;中飞气体有限公司20万吨/年液化烃仓储物流项目一期工程建成16个储运球罐,一次性储备能力达6.4万立方米,年接卸储运能力高达300万吨。两大项目的落地,不仅完善了满洲里的能源产业链条,更推动液化气产业从单纯的“过境通道”向“仓储+加工”综合枢纽转型,为区域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聚焦项目干。”合作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白云鹏的话语道出了满洲里落地加工产业发展的核心。立足木材、油气、粮油、钾肥四大优势板块,合作区持续强化资源集聚与产业协同。在木材产业领域,高峰时落地量达到1000万吨立方米,形成了从原木加工到集成材、板材、木门窗等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在钾肥产业方面,多家具备进口化肥资质的企业扎根园区,年落地加工量约15万吨,有效保障了国内农业生产需求;在粮油领域,13个品类的农产品进口体系日臻完善,年加工能力近140万吨,进一步巩固了满洲里在东北亚粮油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满洲里边境经济合作区落地加工产业之路越走越宽。粮油产业从“贸储为先”向“规模化精深加工”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液化气产业从“过境通道”向“仓储和落地加工”转变,加速构建区域性能源产业集群。这些转变不仅推动满洲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成为对外开放的新名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满洲里将继续发挥“边”的优势、做足“精”的文章,以落地加工产业为抓手,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展现更大作为,奏响边疆城市对外开放的激昂乐章。
文字:张笛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
值班编辑:孙纲
平台编辑:赵志坤
校对:陈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