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市场中,得房率始终是购房者关注的核心焦点。
当房价处于高位运行时,每提升1%的得房率都意味着购房成本的实质性降低与居住空间的拓展。
无论是刚需群体计算首付与使用面积的性价比,还是改善型客户追求套内空间的舒适度,得房率已成为影响购房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等条件下得房率高的楼盘去化速度显著更快,
比如郑州的招商林屿境项目,2024年实现了5次加推5次售罄的热销业绩,名列郑州2024年销售套数第一名。
该项目有个突出的优势就是得房率很高,其中143平方米的户型整体赠送面积达48平方米,实际使用面积161平方米,得房率约112%。
郑州招商林屿境项目 143平方米户型 示意图
面对市场需求,各地政府通过优化计容规则释放政策红利。
从广州、成都到北京、青岛,一场围绕阳台等空间计容标准调整的政策革新正在展开。这些政策通过放宽半开敞空间计容比例、优化阳台设计规则等方式,直接提升购房者得房率,同时鼓励开发商打造更舒适的居住空间,实现 “政策引导 — 市场响应” 的良性循环。
广州、成都率先将阳台等空间的计容比例上限提升至 20%。
广州在2023 年 11 月出台的《广州市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办法》中明确,住宅半开敞空间水平投影面积之和不超过套内建筑面积 20% 时,按一半计算容积率,较原 15% 的标准提高5%。
成都 在2024 年12 月发布了《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24)》,将飘窗、阳台等非公共活动空间统一纳入20% 的计容上限范畴,让购房者通过阳台与飘窗设计获得更多实用空间。
杭州与宁波从阳台形态与尺度上优化计容规则。
杭州 2024 年 12 月发布《关于优化建设项目容积率及相关指标计算规则的通知》规定,邻近高速、高架等区域的住宅若采用封闭阳台,其面积按 1/2 计入容积率,改变了传统封闭阳台全计容的规则。
宁波 2025 年 2 月发布《关于优化调整建设工程容积率计算规则的通知》,文件规定将不封闭阳台进深限制从 1.8 米放宽至 2.4 米,2.4 米以内按半计容计算,超过部分才全面积计容,使阳台从单纯晾晒功能升级为可规划休闲区的 “第二客厅”。
数据来源:58安居客研究院整理;不完全统计。
北京:错层阳台设计革新,得房率与多样性双突破
北京 2025 年 2 月发布《北京市平原多点地区“好房子”规划管理相关技术要点(试行)》,文件中在阳台设计上实现创新性突破。
新规不仅将每户阳台面积上限设定为套内建筑面积的 10%(进深≤1.8 米),更关键的是提出 “错层阳台(不封闭且上盖高度≥两层)不计入容积率”。这一政策允许开发商通过错层阳台打造 “层层退台” 的立体空间,购房者可免费获得额外户外空间。以 140 平方米户型为例,14 平方米的错层阳台不计容,相当于得房率显著提升。同时,政策允许按需设置封闭或开敞阳台,为不同需求的购房者提供多元选择。
天津:公共空间不计容,社区与居住体验双升级
天津 2025 年 3 月发布《住宅多样性政策补充要求的通知》,将视角延伸至社区公共空间,通过 “公共空间不计容” 提升居住舒适度。
政策鼓励在小区入口、下沉庭院设置邻里共享空间(如健身、休憩区),这部分面积不计入容积率且由开发商自持运营;同时允许 4 公顷以下居住用地兼容不超过地上总建面 15% 的商业服务业设施,同样不计入容积率。虽然不直接提升套内得房率,但通过增加社区共享设施(如架空层会所、下沉庭院),让购房者 “花同样的钱享受更完善的配套”,间接提升居住品质。
青岛:阳台面积与动线设计并重,细节提升居住体验
青岛 2025 年 5 月发布了《进一步优化自然资源和规划要素保障的措施》,在阳台面积与社区动线设计上双向发力。
一方面,将户型阳台水平投影面积上限从 24 平方米提升至 32 平方米(且不超过套内建筑面积的 16%),大户型可规划 “阳台花园”“阳台书房” 等功能区。
另一方面,鼓励设置单层、两侧无围护结构且顶盖宽度≤3 米的风雨连廊,其面积
不计入容积率,实现业主 “无雨归家” 的动线体验。以 160 平方米户型为例,32 平方米阳台按半计容计算,购房者实际支付 16 平方米费用即可获得次卧大小的户外空间,政策红利覆盖套内与社区双重维度。
从各地政策调整来看,这场计容规则革本质是居住价值的重新分配 —— 通过政策杠杆让渡更多实用空间给购房者,推动开发商从 “容积率最大化” 转向 “居住品质最优化”。
对购房者而言,在政策窗口期入手符合新规的楼盘,既能获得更高得房率,也能享受阳台扩容、公共空间升级等居住改善;对行业而言,政策正推动楼市向 “精细化运营” 转型,未来 “得房率 + 舒适度” 双优的产品将成为市场竞争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