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途中,恰逢周末,自掏腰包在当地景点游览一番——这看似平常的行为,是否触碰了纪律红线?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少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问题的核心,在于能否清晰划清“公”与“私”的界限。一旦模糊,违纪风险便随之而来。
触碰红线:以下三种情况皆属违纪
1. 以公谋私:
这是最隐蔽也最需警惕的情形。若出行前便存了“搭车旅游”的心思,刻意将公务安排在周五结束,或推迟周一返程,利用公务行程创造的便利,在周末自费游玩。看似“两不误”,实则假公济私。动机明确、有预谋地借公务之机谋取个人旅游之便,即构成违纪。
2. 因私损公:
为挤出旅游时间,擅自压缩、变更甚至取消既定公务行程,哪怕全程自费,也严重干扰了公务正常开展。私事再小,一旦侵蚀公务空间,便是踩踏纪律底线。
3. 公报私费:
虽未报销景点门票等直接游玩费用,却将旅游期间的住宿费、伙食补助、市内交通费等本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混杂在公务差旅中报销。公私费用混为一谈,让公款为私游买单,必被追责。
合规情形:
严守纪律下的个人空间出差期间,在确保公务圆满完成的前提下,经领导知晓或同意,利用完全属于个人的休息时间(如双休日),自行前往、自费参观当地景点,且未造成任何不良影响,此类行为通常不被视为违纪。
时刻清醒:公私界限是纪律生命线
党员干部可以乐山乐水,但绝不能踩着纪律规矩的红线出发!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当每一次“考察调研”都经得起阳光曝晒,当每一笔差旅报销都经得起公众审视,清风正气才能真正成为公务活动的底色。
记者:文 菱、凌 慧
编辑:冯佳妮
审核:刘 璐、常俊青
监制:和 岩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