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特朗普若来参加阅兵,对中美都好,美国或已无法战胜中国

随着 9 月 3 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日益临近,这场被视为 2019 年后中国最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中国学者指出,若美国总统特朗普能出席此次阅兵,将为紧张的中美关系缓和创造关键契机,而从现实实力对比来看,美国已无法通过军事或经济手段战胜中国,合作共赢才是两国关系的必然选择。

图片

此次阅兵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中国军民 14 年抗战以巨大牺牲将日本主力拖入亚太战场,为美、苏等反法西斯盟友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窗口期,奠定了战后联合国秩序的基础。

作为二战同盟国的中美两国,在历史经纬中本就存在共同的反法西斯记忆,而特朗普此前释放的访华意向,让学界看到了重启对话的可能。

国际关系专家高志凯强调,邀请特朗普出席既是对历史同盟的致敬,更能向世界传递中美 “合作仍有可能” 的信号。

图片

从现实维度分析,美国试图遏制中国的战略已被证明难以奏效。军事上,中国构建的 “反介入 / 区域拒止” 体系以东风 - 26 导弹、高超音速武器和航母战斗群为支撑,形成对周边海域的有效威慑.

经济领域,中美贸易额持续高位运行,美国企业依赖中国市场,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地位难以替代,连特朗普政府也在稀土管制等反制措施下被迫让步.

核平衡层面,两国 “确保相互摧毁” 的威慑能力从根本上排除了战争选项。高志凯明确表示,美国将中国定义为 “敌人” 是战略误判,无论从哪个维度看,美国都已失去战胜中国的可能。

图片

若特朗普成行,中美俄三国领导人齐聚北京的场景将更具战略深意。在单边主义抬头的当下,三大国在反法西斯纪念框架下的对话,既能向世界释放反对阵营对抗的信号,也为美俄就俄乌冲突等议题提供了直接沟通的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上任后对中国的极限施压已遭遇挫败 —— 全面加征关税不到一个月便因经济代价被迫撤回,这让其意识到中国工业产能与市场规模对美国经济的深度绑定。这种认知转变,加上其务实的政治风格,使参加阅兵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从历史同盟到现实博弈,中美关系的本质从未是零和死局。中国发展国防力量的目的是止战而非求战,阅兵展示的歼 - 35 隐身战机、无侦 - 10 无人机等装备,既是维护主权的实力象征,也是 “和平捍卫者” 的角色宣言。

当 “斗则两伤、合则共荣” 的逻辑日益清晰,超越分歧走向合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这场可能到来的北京之行,或将成为观察中美关系转折的重要坐标。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