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评论 | 风沙中的绿色信仰

伫立青格达湖畔,看着嬉戏的水鸟掠过碧波,老军垦张建设扶着老杨树笑纹舒展的画面定格在记者脑海里。这位84岁的老人用半个多世纪光阴守护的不仅是一棵树,更是兵团人与风沙较劲的初心,是铭刻在戈壁滩上的绿色信仰。

翻开师市的生态画卷,每一抹绿意都浸染着艰辛。

上世纪60年代,军户农场职工群众种植的33万株树苗迎着风沙倔强生长,十不存一;上世纪90年代末,马献民把家搬进沙窝子种梭梭,馍馍拌沙的岁月里,硬是在1500亩荒漠织出绿网。

树根扎进黄沙有多深,老一辈兵团人治沙的信念就有多沉,绿色传承的接力棒从未落地。

在军户农场,三代人的种植工具从铁锹、拖拉机变为无人机,但“树要一棵 棵种”的初心始终未改;红旗农场的林间小道旁,刘建军的拖拉机满载着棉花穿过绿荫,曾经绝收的土地正迸发出高产的生机;一○三团蔡家湖镇的杨铸伟,用“深坑浅栽”的巧思提高树木成活率,让荒漠造林的教科书有了新注脚。这些带着体温的技术迭代,见证着“人进沙退”的智慧和力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梭梭林不仅镇住了风沙,林下的大芸每年还带来经济收益;五家渠市民推开窗,就能遇见滨河公园的水光潋滟和街头游园的姹紫嫣红。从“治沙”到“用沙”,从“造绿”到“享绿”,当生态投入转化为民生获得,当绿意绵延成发展底气,绿水青山便真正成了幸福靠山。


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

全媒体记者:张琳琳 任斐斐
编   辑:鲍   飞
一   审:孔德华
二   审:李新文
终   审:方   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