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 文物考古大展系列,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溯源之旅,每次开展都会吸引广大文博爱好者千里奔赴。2022年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2023年的“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2024年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其火爆程度堪比天王巨星亲临。
如今,该系列第四届展览“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 震撼登场,这也是迄今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红山文化主题展。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至5000年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于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此次展览联合了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二十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甄选三百余件珍贵文物,汇聚红山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发现,将为观众深度阐释红山文化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面貌。
“红山文化第一人”解读
此次“龙腾中国” 展览分为 “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 三个单元。在看展前,阿信非常建议大家先看看 “红山文化第一人” 郭大顺先生对红山玉器的解读。
郭大顺先生是资深的考古学家,师从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长期致力于红山文化研究,主持发掘了牛河梁遗址等多个红山文化重要遗址。他的研究成果极大推动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地位确立,诸多观点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基石。
早在5000年前的红山古国就已出现并形成规制的“坛庙冢”组合颇具特色,郭大顺先生指出牛河梁遗址具有“唯玉为葬”的埋葬习俗。牛河梁遗址 4 个地点共发掘 97 座墓,其中有随葬品的有 48 座墓,而只葬玉器的墓葬,就占了有随葬品墓葬的89.59%,所以“龙腾中国”大展中玉器绝对是重点展品。接着就让我们看看郭先生是如何解读这次“龙腾中国”中的几件重要展品的。(以下解读引自《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一书)
1.玉龙
环体龙/图片引自《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红山文化的玉龙非常出圈,这次展出的有“C”形龙还有环体龙。“C”形龙的原型有的说是猪,有的说是鹿,而环体龙的原型则多被认为是猪。郭大顺先生表示:环形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种类之一。环体玉龙体躯肥硕,首部甚大,短立耳,圆睛,吻部有多道皱纹,曾称“玉猪龙”。但从细部特征分析,非猪更似熊,尤其是短而厚、顶端圆的立耳,其特征不同于宽而薄、顶端尖的猪耳,为熊耳典型,故红山文化玉雕龙的原型多非猪而为熊,是为熊龙。联系到女神庙供奉有泥塑熊龙,玉器中有玉雕三孔双熊首梳背饰件,石钺柄端以熊首石雕件装饰,积石冢出有熊下颚骨,以及红山文化以渔猎为本的经济生活,可知红山先人曾以熊为伴,是个拜熊族。
2.玉蚕
玉蚕/图片引自《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这件玉蚕蛹收集自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同样是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该器物曾经有蚕和蝉两种说法,而头上端有两个乳突状触角,嘴巴微张作吐物状,腹部雕出“回”字形的双翼翅及后端的三个分节,都具蚕蛹特征,大家可以在展厅里仔细观察一下。
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山西、河北、河南及苏浙地区都有蚕形象及有关标本发现。郭大顺先生认为,红山文化玉蚕的确认,在把史前育蚕的范围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辽西地区的同时,更将玉与蚕联系起来。文献有“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和“化干戈为玉帛”的记载,是古人将玉与帛视为崇高、和谐的象征物而列为礼制的最高载体。红山文化以玉为蚕,是这一理念较早也较典型的一个实例。
3.勾云形玉器
勾云形玉器/图片引自《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勾云形玉器有单勾型和由2件单勾型组成的双勾型为主,其原型和功能至今尚无定论。苏秉琦先生认为,卷勾或受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勾连花卉(玫瑰)纹的影响,故称勾云形玉器为“玉雕玫瑰”,这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郭大顺先生认为,勾云形玉器出土位置多在墓主胸部右侧,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 27 号墓最大的那件勾云形玉器更竖置于墓主头部左侧。位置都大致同于史前文化斧钺的出土位置,由此推测勾云形玉器的与权杖一类器物有关。虽然其功能尚没有定论,但是饶宗颐先生称勾云形玉器为红山文化玉器的“第一重器”,大家一定要去好好看一看。
4.斜口筒形玉器
斜口筒形玉器/图片引自《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斜口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大宗,总计约超过50 件。这类玉器器形简单,无纹饰,看起来很低调,但有学者提出,红山文化的斜口筒形玉器虽器形简单无纹饰,但用较大的块状料,掏大孔,既费料又费工费时,应该是红山人格外重视的一种玉类。
斜口筒形玉器的功能,因其最初发现时的出土位置在墓主头部,曾被误以为是束发的冠饰。郭大顺先生介绍:解密信息来自同时期的安徽省凌家滩遗址。2007 年凌家滩遗址发掘出 1 座随葬 200 余件玉器的大型墓葬(编号07M23)。墓主人腰部附近发现呈扇面分布的 3 件一组玉器,1 件为近于斜口筒形玉器的玉龟壳,2 件为形制较为标准的斜口筒形玉器,后者被发掘者称为“玉龟状扁圆形器”。这 3 件玉器的空腔内各置有玉签,推测为占卜工具。据此一些学者认为,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原型就是龟壳,是龟壳的简化。学者们又从斜口筒形玉器的造型、加工和出土位置及状态与同时期实体龟壳和玉龟壳进行比较,说明“斜口筒形玉器龟壳说”是有充分依据的。这次“龙腾中国”大展中还有一件玉龟壳,大家可以比较看一看。
5.龙凤玉佩
龙凤玉佩及拓片图案/图片引自《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这次的大展中,众多精美文物可谓令人目不暇接。其中,龙凤玉佩尤为吸睛。据郭先生介绍,这件龙凤玉佩,出土于一座中型墓中,位置在人体腹部。龙与凤都头部突出,占据了佩面的大部分位置,目、嘴、冠和角刻画清晰,而躯体极简;且一横一竖,既两两相对,又完全不对称,设计手法之高超,令人惊叹不已。
6.兽面牌饰
兽面玉牌/图片引自《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
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在制玉工艺上有突出表现。比如玉雕龙的圆雕工艺,勾云形玉器则率先使用了片切割和减地阳纹技法。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 27 号墓所出的勾云形玉器,长近 29 厘米,而厚度只有 0.6 厘米,且为两面通体打洼、雕纹冢;同一冢21号墓所出的兽面形玉饰,高10.2厘米、最阔14.7厘米,厚度仅0.5厘米,却非常平整。
红山文化玉器还对后世的玉器有着重大影响。比如出扉牙。据郭先生介绍,扉牙是后世最重要的玉礼器—斧钺(戚)、璋等和商周青铜礼器的必备装饰物,始见于龙山时代玉器中。牛河梁 1 件兽面玉牌饰两侧边出扉牙,各为三牙一组,左右对称。牙的形制标准,是迄知出扉牙的最早一例。
这两件玉牌饰在此次“龙腾中国”大展中均有展出,大家可以仔细欣赏一下5000年前红山文化人群巧夺天工的治玉技艺。
中国万年玉文化
中国人以“化干戈为玉帛”表达文明、理性、友善、包容的精神;中国人用“温润如玉”形容谦谦君子、用“字字珠玑”形容文辞优美、用“金科玉律”形容法律条文尽善尽美……我们的价值判断、为人处世、审美标准,无不深深受到玉文化的影响。玉是精英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符号象征,也是溯源中国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新的考古发现说明,中国人对玉的崇拜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指出:中国的万年玉文化起源于东北地区,经历数千年发展后,玉礼器传统率先在良渚文化时期形成相对固定的组合体系,统一了整个环太湖地区的礼制制度,该体系中的大部分内容随后辗转传播到中原地区,奠定了夏商周国家的玉礼基础。简言之,玉文化在距今5000 年之际先统一长三角,其后又在距今4000 年之际,大体上统一了中国。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实拍图
而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与长江下游的凌家滩和良渚文化是史前时期两大原生型玉文化中心,它们在距今5000 年前大约同时出现一次高峰期,为中国古代玉器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基础。郭大顺先生认为:南北比较,红山文化玉器不仅工艺处于同时代前列,尤其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一些基本特征,在东北和红山文化中都出现较早,或就源于东北,成熟于红山,并影响当时,传承后世。所以红山文化玉器为“玉成中国一万年”的一个重要节点。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实拍图
若想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万年玉文化,《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这本书不容错过。书中不仅详细介绍红山文化玉器的特色、制作工艺、文化内涵,还将红山玉器置于中国万年玉文化发展脉络中,串联起各个时期玉器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质朴却充满灵性的玉器,到夏商时期精美绝伦、工艺繁杂的玉器,全方位展现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无论是此次看展意犹未尽,还是对中国玉文化感兴趣的朋友,都能从这本书中收获新的知识与感悟。赶紧下单,全方位领略中国万年玉文化的独特风采吧!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作者阵容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