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瑜洁 | 浅谈舜的贡献——读《大舜传》有感

浅谈舜的贡献

——读《大舜传》有感

吕瑜洁

近日有幸拜读了我在宣传系统工作时的两位老领导——李永鑫先生、何俊杰先生合著的《大舜传》,读完此书,思绪仿佛穿越到了4500多年前。正如书中所言,4500多年前是中华文明的肇始时代,是三皇五帝、大禹等英雄辈出的时代。作为五帝的最后一位,舜善于修身,真正做到了为子孝、为兄仁、为友义、为臣忠、为君贤,是一位至圣完人。

在看此书前,我脑海中有两个疑问:一是舜为何能成为尧的接班人?二是舜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看完全书后,结合书中的真知灼见,谈一点我的浅见。

图片

先说舜为何能成为尧的接班人?

我想,舜除了以孝闻名天下外,他身上还有一个可贵的品质,那就是谦让不争。农耕时代,土地是最宝贵的生产资料。人和人之间、村和村之间、部落和部落之间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发生冲突。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在历山耕田时,谦让豁达,不与人争田地。因为舜的不争,他周围的人也都学会了不争,大家互相谦让、团结友爱。于是,越来越多人向舜聚集靠拢,部落迅速强大起来。用《史记·五帝本纪》的话说,就是“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图片

舜因为孝顺和谦让而美名远扬,因此,当尧让四岳(四方诸侯之长)推荐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时,四岳一致推荐了舜。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让娥皇、女英近距离观察舜的品行,确定舜确实如传闻说的那样后,放心地禅位给了舜。舜的孝顺和谦让,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经千年,流传至今。

图片

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舜王庙

再说舜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孝,本身不是目的,构建和谐社会才是舜孜孜以求的最终目标,在舜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

这段话提到了一个核心思想——中国古代文化一直强调忠孝伦理,而忠孝伦理的核心是孝。为什么“孝”的地位这么高?因为,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定居文化,这和游牧文化差别很大。在农耕文化中,大家聚族而居,全家人、全族人集中居住在一起,这么多人住在一起,难免会发生很多利益纠纷。如何处理利益纠纷?这是一个很考验管理者智慧的难题。

图片

虞舜出生地——上虞虹漾村

中国人的解决办法是用“礼”来规范。“礼”强调谦让,并注重人伦辈分。比如,晚辈要孝顺长辈,长辈要爱护晚辈,晚辈不应该和长辈争。这些道理被儒家慢慢提炼出来,称之为“孝”。“孝”可以有效解决家族利益纠纷,让整个家族和睦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如果“家”散了,“国”就不存在。如果“家”能紧密团结在一起,继而每个部落也能紧密团结在一起,最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就是坚强有力的。

图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舜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最重要贡献,就是给中国建立起了一个孝的传统,他本人就是孝的最佳代表。从此,家庭伦理中的孝,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原则,舜当之无愧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用《史记》的话说,就是“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可以说,舜是推动中华文明由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推手,是中华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李永鑫先生、何俊杰先生在深入研究古文选《尚书》《史记》及诸子百家文选基础上写出了《大舜传》,对追溯史前文明迈出了新的一步。他们重新考证舜出生于浙江上虞,归葬在湖南苍梧,对舜的生平事迹、德治社会做出了新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

值此《大舜传》问世之际,让我们再次向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舜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自觉传承好、弘扬好禹舜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图片

何俊杰、李永鑫等组成的考察组与当地文史工作者在宁远县舜帝庙村

(吕瑜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绍兴市文艺两新发展促进会会长,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红豆生南国》、历史散文《历史的背影和回眸》《榴梿一样的红楼梦》等多部历史文化畅销书)

责编: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