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一个困扰中国司法实践多年的“潜规则”终于被打破——“被打还手即互殴”正式成为历史!
图片来自央视
这意味着,从2026年1月1日起,当你遭遇暴力侵害时,合理还手不再被认定为违法,而是法律赋予你的正当防卫权!
旧法之痛:为何“互殴”认定饱受诟病?
过去,公安机关在处理治安案件时,往往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简单逻辑——只要双方动手,不管谁先挑衅,一律按“互殴”处理。
典型案例:
- 山东淄博张女士案:被醉酒男子刘某殴打后,她拿起啤酒瓶反击致对方轻微伤,结果被警方认定为“互殴”,面临拘留和罚款。
这种“唯结果论”的执法方式,导致许多人“被打不敢还手”,甚至被迫“躺平挨揍”,严重损害了公民的自我保护权。
新法突破:正当防卫不再“沉睡”
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
- 公民对不法侵害有权采取防卫措施,保护自身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 防卫行为在合理限度内,不承担治安责任,避免“过度防卫”的争议。
- 鼓励见义勇为,帮助他人免受侵害的行为同样受法律保护。
关键变化:
- 不再“谁受伤谁有理”:公安机关必须综合考察案发起因、过错方、暴力程度等因素,不能简单认定“互殴”。
- 提前携带防卫工具不影响正当防卫认定:例如,随身携带防狼喷雾用于自卫,只要使用合理,仍属合法。
图片来自网络
司法实践:从“和稀泥”到“法不向不法让步”
近年来,司法系统已在逐步调整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
- 昆山“龙哥”反杀案(2018年):骑车男子于海明夺刀反杀持刀砍人者,最终被认定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 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2023年):明确“被迫还击不认定为互殴”,为此次修法奠定基础。
新法将这些司法实践上升为法律条文,彻底终结“谁闹谁有理”的荒谬逻辑。
图片来自央视
现实影响:普通人如何正确行使防卫权?
虽然法律放宽了正当防卫的标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反击”。新法强调:
1. 防卫须在合理限度内:若对方已停止攻击,继续殴打可能构成“防卫过当”。
2. 证据至关重要:遭遇侵害时,尽量保留监控录像、证人证言等证据,避免“口说无凭”。
3. 及时报警:即使正当防卫成立,仍需配合警方调查,确保程序合法。
结语:法律站在正义一方
从“被打不敢还手”到“法不向不法让步”,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法治的成熟。
2026年1月1日,新法正式施行后,我们期待:
- 更多“张女士”能挺直腰杆,不再因自卫受罚。
- 更多“赵宇”能放心出手,不再因见义勇为惹祸。
因为,正义不该是奢侈品,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