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娃开始放暑假,为避开假期汹涌的人流就决定带她去大运河博物馆看展,现在正在办的特展《看见殷商》。人果然不算多,却能看到各种博物馆游学小团已经随处可见,都可以随时蹭听。而这次的策展也有意思,是把各地的镇馆之宝借来临时凑在一起,每件都有一个展期,所以不同时间来能看到的宝贝是不同的,看完不过瘾还会想着去原馆(比如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探个究竟。而这里关于商纣王和妇好的现代解读也是令人耳目一新,通过现代MR手段,他们都是可以为自己说话的。
我们是在那里被手机的弹窗提醒才知道蔡澜先生去世的消息,却并不会有悲伤的感觉,因为我们都觉得他真是活够本了,活的恣意还无疾而终,这得多么令人羡慕!他的“我活过”启发了多少人,从此不再庸庸碌碌的活。我们家小宝受他影响最深的应该就是对美食的极致追求,当时她是从梁实秋看到了蔡澜,后来就开始自己学着做菜,就再也看不上我做的套路饭。她爱在朋友圈炫自己做的菜,这一度让我老爸有些担忧,多次提醒我们当下的年纪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不要在这样的事情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后来发现也说不过一个有主见的狮子座小孩,索性就随她,心里自我安慰,这年头多个谋生的技能总不是坏事。
昨天娃还意外见到了她留学海外回来过暑假的表姐,两个小孩一起长大,都知道彼此是最亲的亲人,所以娃也最听她姐的话。她姐说在海外读人文社科才发现自己误入了白人精英家小孩的圈子,现在学文科的人是少了,却都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当牛马的家庭更愿意让孩子去学的,他们深知AI对人的替代,就想让孩子活的更有思想,或者更有乐趣,那或许才是AI不可替代的生活。我也没想到,原来只是任由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想过的人生,渐渐就走到了时代的十字路口,要走少数人才会走的路,未来怎样没人知道,却也只有任她自己走下去。
写这篇之前,其实我是想写一篇关于《长安的荔枝》的观感。这部据说马伯庸只用几天时间就写出来的8万字小说,灵感来自他看到的一段关于当时的小吏命运的史料,就想从小人物的视角写那段广为人知的历史(安史之乱)。电视剧把它改编成了35集,又生加进去权谋和喜剧元素,反而不好看。其实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费尽心思考公考进基层公务员团队的老实人,好不容易在京城贷款买了房,正准备就此过上平凡又美好的日子,结果成了别人甩锅的背锅侠,要去完成一个上面临时起意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发现这事还得借助权势特事特办,虽然加上他的精心筹算和各种人的助力和牺牲把事办成了,但大唐的腐朽也一览无余,很快就由盛转衰。小说中他自愿受罚去岭南种荔枝,把京城的房子卖了,甘心做个远离权力中心的农民,书的结尾有人告诉他安禄山反了圣人都跑了,他这才知道福祸相依,原来是死路让他走出了活路。
你看马伯庸想写的哪里是历史,不就是借古讽今版的《活着》,那么多人以为的可以苟活的路子被他就这么无情的揭穿。我们多少人是在喊着“活下去”的恐惧中走到了死胡同,越努力越痛苦,牛马做的心里空荡荡的,在凌晨四点的大城市醒来,不知身在何处!还记得那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吗?据说当年写这封辞职信的人已经回去接着工作,很多诗和远方最后还是回到了眼前的苟且。但我想,总还是会有那么一些出走成功的灵魂会找到他们“我活过”的答案,虽然可能只是少数。
人生无非就是两种答案,我活着还是我活过,自己选的就好好的走下去吧,愿你此生无悔,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