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议会决定撕毁IAEA协议,德国外长严正警告:“这是个错误信号”

在美以联合对伊朗多处核设施发动打击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选择沉默;而伊朗议会没有。这场战争的后续回响,并非来自战场,而是来自议会厅:6月25日,伊朗议会投票通过一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议案——暂停与IAEA的一切合作。一纸决议,震动的不只是维也纳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让整个中东局势再度摇摆。

而德国,最先跳了出来。

6月26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记者会上措辞罕见激烈:“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信号。”他强调此举将加剧中东的紧张局势,特别是在伊朗核设施遭到袭击后,欧洲不得不面临应对局势的重重挑战。

图片 

IAEA沉默,伊朗撕裂规则

伊朗议长卡利巴夫的发言毫不客气。他当着全国电视直播的镜头怒斥IAEA:“我们遭受空袭,他们一句话都不说,这不是技术中立,这是政治出卖。”

这不仅仅是一份对核查协议的质疑,而是对整个“国际秩序信用体系”的正面撕裂。对伊朗来说,IAEA若连表面上的公平都做不到,那伊朗就没有再配合的义务。

暂停合作,并不等于退出核条约。但其实质,就是把整个伊朗核计划重新投入了“黑箱”。

没有通报、没有监督、没有信息共享。外界无法判断伊朗是否继续浓缩铀、是否新建离心机、是否接近武器化——也因此,伊朗重新获得了“战略模糊”的主动权。

而对于美以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比任何一次轰炸都更令人不安。

图片 

美欧“灭火”,伊朗要的不是谈判,是尊重

德国喊话的背后,是整个西方外交系统的焦虑。

这次危机之后,美方一边高调庆祝“成功打击伊朗核威胁”,一边又主动示好称“愿重启谈判”;欧洲三国则陷入了微妙两难——既要安抚伊朗不彻底“脱轨”,又无法真正批评以色列的轰炸行为。

特朗普的态度则更耐人寻味。

他口头上高呼“和平窗口来了”,但正是他授权美军配合以军空袭;而就在对话传言释出的同时,伊朗的三座核心核设施仍在废墟中冒烟。

对伊朗来说,这种“边打边谈”的模式,是无法接受的羞辱。

伊朗要的,不是桌上的讨价还价,而是对其主权与安全的最基本尊重。而IAEA在关键时刻的沉默,就是这份尊重被彻底粉碎的象征。

图片 

谁在操盘?谁在试探?谁又会爆炸?

从行动顺序上看,这场游戏的逻辑很清楚:

以色列出击,美国默许,IAEA沉默,伊朗愤怒,欧洲调停。

看似是多边机制“共同努力”,实则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倒逼局”——试图通过军事压力和机构冷处理,让伊朗自行回到谈判桌。

但德黑兰选择了正面破局。

暂停与IAEA合作,既是对外宣示不接受胁迫,也是对内展示强硬姿态,更是一次战略下注——赌的是美欧不敢让局势彻底失控。

问题是:这种下注,究竟是一种筹码,还是一种倒计时?

如果以色列再次发动打击,伊朗是否会真的启动“核能力跃升”?如果美伊谈判开启,IAEA是否还能回得去?如果欧洲协调失败,整个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是否面临“中东失效”?

每一个问号背后,都是未来三个月中东格局的真实风险。

图片 

这不是谈判桌的重启,而是规则游戏的重写

伊朗这次的决定,本质上不是对IAEA的回击,而是对“被操控的国际结构”的一次反向出牌。

它不打算退出,而是拒绝被看管;它不挑战核秩序,而是要挑战谁来解释“秩序”这两个字。

而对于西方来说,眼前这个伊朗,不再是那个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协议框架的伊朗。

当“谈判”失去信任基础,当“监督”不再中立遮掩,当“机构”成为地缘工具,一场“技术博弈”就不再是科学问题,而是权力与尊严的战斗。

现在,全世界都在问:

下一步,是伊朗妥协回谈?是美以再次出手?还是,IAEA自己也开始失去“作为裁判”的资格?

这场失控的信任危机,恐怕才刚刚开始。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