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眼睛”频失明是对公共安全的啃噬 | 江南时评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 陈明华






















近日,在杭州中大银泰城发生的持械查手机事件中,物管一句“监控全部坏掉”的回应,再次揭露了当下公共安全领域一个奇怪的现象——但凡事端骤起,总有无数摄像头“恰逢其时”地“闭眼”。从小区楼道到商业综合体,从交通要道到居民社区,这些本该守护安全的电子哨兵”,怎么频频在关键时刻就“失语”?!


在杭州中大银泰城监控“失灵”事件之外,监控失明的案例在全国各地不胜枚举。某小区两户居民家中被入室盗窃,想要调取证据,却发现小区监控全是摆设;某地商场盗窃案发生后,物管称“线路检修”;某地一当街冲突事件中,监控探头被指“角度不佳”……这些案例的背后,是责任主体对安防设施的漠然。正如网友嘲讽:无事有监控,有事就损坏以后出门得备个记录仪了”。价值百万的监控系统沦为摆设,暴露出的是物业管理的顽疾——日常维护流于形式,安全投入视作成本负担。这种“重安装、轻管理”的思维,本质上是对公共安全漠视与敷衍的表现


监控失灵背后或隐藏着“失控”的复杂肌理部分地区监控系统频频“故障”,实则是利益链条在作祟:维修资金被挪用、设备采购吃回扣、日常维护外包后监管缺位,导致本该灵敏的“眼睛”长期处于“近视”或“失明”状态。更值得警惕的是,当监控在治安事件中经常地“恰好失灵”,难免引发公众对“人为失灵”的猜想——是否存在刻意破坏以掩盖管理漏洞,甚至为不法行为“打掩护”?这种猜想损耗的是公众对公共安全体系的基本信任。 


当城市的“眼睛”持续失明,受伤的不仅是个体安全感,更是整个社会的治理公信力。这些监控失灵事件,绝非偶然,而是长期管理失位、利益作祟的必然结果要根治这一顽疾,从三方着力:其一,明确物业等主体的法律责任,将监控完好率纳入安全考核,对长期失修者施以重罚;其二,定期对公共区域监控系统进行“健康体检”,杜绝“纸面维护”;其三,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对监控失灵事件建立溯源机制,若存在人为懈怠或腐败,必须一查到底。


正如网友所言:“监控不该是事后诸葛亮,而应是事前预警器。”在技术已然成熟的今天,让监控系统真正“在线”,考验的不是硬件水平,而是管理者是否愿意为安全付出真心与行动。监控失灵事件暴露出公共安全体系的漏洞与短板。如果任由监控从守护安全的“电子卫士” 沦为摆设,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在危机来临时孤立无援。





源:江南都市报

值班编辑:喻妍
校对:张竹影

值班主任:周艳华
值班编委:陈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