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森穿军装回前线,佩通坦急赴军营:柬泰危局,不只是边界问题

一通电话,点燃了两国多年积怨;一次对峙,让整个湄公河区域再次紧绷神经。

6月26日,柬埔寨前总理洪森与泰国现任总理佩通坦,分别现身两国边境前线,气氛诡异——两位国家最高权力人物先后“视察战地”,却并未会面。紧张的,不只是镜头前的画面,而是镜头背后迅速升温的边境危机。

距离那场真正改变局势的冲突,仅过去不到一个月。

5月28日,柬泰边境爆发武装冲突,一名柬埔寨士兵在争议地带死亡。这起事件成为两国多年边境摩擦中最具爆炸性的节点,双方虽口头“降温”,但行动却节节升级。

图片 

洪森回归,军服亮相,政治信号全开

在此次视察中,洪森身着军装、搭乘军用直升机直接降落在边境指挥点,现场画面迅速刷屏柬埔寨社交平台。他与高级将领握手、与地方官员密谈,并亲口宣称:“部队已加强部署,随时准备应对泰国军队任何入侵。”

这个曾统治柬埔寨近40年的强人,即便在2023年“卸任”,仍掌握参议院主席等关键权力。在儿子洪玛内接任总理后,洪森从未真正离开权力核心,如今更借边境问题重回政治C位,释放出一个危险信号:这不仅是一次视察,而是一次有意的战略回场。

而就在洪森站上前线几天前,现任总理洪玛内已提前探访该地,慰问驻军与居民。但显然,在柬埔寨民众与军方眼中,真正“撑场”的,仍是洪森。

图片 

佩通坦陷入政局风暴,边境成政治牌桌

泰国这边也不平静。年轻的女总理佩通坦·西那瓦,出身“他信家族”,自上任之初便饱受联盟不稳与反对党围攻。就在边境对峙升级一周前,一段她与洪森通话的泄露录音被媒体曝光,瞬间引发泰国内政风暴。

电话中内容虽未完全公开,但已足以动摇佩通坦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多位反对党议员指控她“密谋出卖国家利益”,要求立刻辞职,并提请宪法法院介入审查。

而这一次,佩通坦亲自前往争议边境地区——阿兰亚帕贴镇,一座靠近柬方波贝市的重要口岸,同时也是数十万人每日通行、亿级商品贸易流转的核心枢纽。

她的表态更像是在向国内喊话:“我在这里守国门。”

但现实比演讲更冷峻:泰国陆军早已开始封锁多个边境通道,仅允许学生、病患和紧急情况人员进出。相应地,柬埔寨也开始反制——封锁电力和燃料输入、封禁泰国农产品、抵制泰国网络服务。两国贸易与互联互通几乎陷入冻结状态。

柬方一边扩大军事布防,一边释放法律手段信号——计划再次将部分争议领土提交国际法院裁决。而泰国则回以强硬立场:“拒绝国际裁决,只接受双边谈判。”

这已经不是单一摩擦,而是一次系统性的外交、法律、军事三线对撞。

图片 

历史阴影与现实裂痕叠加,谈判何时能成?

柬泰之间,早已不止一次走上火线。最著名的,是1962年国际法院判决的“柏威夏寺归属权”,泰国至今仍耿耿于怀。2011年,该地区再度爆发小规模冲突。尽管2013年国际法院再度确认“归柬”,但边界线划分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这一次,问题集中在多个未划界地带,其中一些被视为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战略制高点。随着洪森“重返边境”,泰国军方罕见对外证实:“我们已经注意到柬方军队调动,泰方也已作出必要准备。”

换言之,虽然双方都未公开承认大规模军事升级,但调兵遣将、封锁通道、断能源、断贸易……每一步都在逼近一场更难控制的对撞。

图片 

外交牌桌失效后,区域震荡正在蔓延

更深层的问题是:东盟机制在这一事件中几乎完全缺位。

虽然两国已排期于9月召开联合边界委员会会议,但6月初一次“紧急会谈”毫无结果。面对一位国内政权岌岌可危的年轻女总理,和一位退而不休的老牌强人,常规的外交程序根本无法维持局势。

而一旦这一危机外溢,最先受到冲击的,将是东盟的团结与信誉。

更何况,柬泰边境不仅是贸易通道,还是中资在东南亚产业链的高密度聚集区。如果长期冲突持续,影响的将不仅是两国经济,更可能撼动整个中南半岛的物流脉络与区域稳定。

图片 

结语:洪森为何回来了?佩通坦能扛得住吗?

一个是卸任不卸权的强人,一个是政坛初登场的家族继承人。当边境成为二人政治权力的延伸地带,也意味着,这场风波不再只是领土之争,更是政权、民族情绪与地缘秩序的三重考验。

9月的谈判,能否挽回局势?在此之前,谁会率先出招,谁又会承担后果?

湄公河两岸,硝烟未起,博弈已然无声蔓延。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