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换装歼-20的消息,表面上只是部队装备更新,实则暗藏中国空军颠覆亚太空中格局的野心。当军事基地接装这款隐身战机时,中国防空圈正式形成由三个歼-20旅组成的"隐身铁三角",半径2000公里的作战范围不仅覆盖钓鱼岛,更能将驻日美军的F-35基地纳入威慑范围。
这种部署绝非简单的防御升级,而是用五代机产能和体系化作战思维,对美军"分布式作战"概念的降维打击。
(图1)
中国空军最精明之处在于高低搭配的战术组合。其保留部分歼-10C绝非经费受限,而是刻意构建的战术陷阱——用廉价四代机消耗对手的隐身导弹,再让歼-20(如图1)进行致命收割。
这种打法在2022年中泰联演中已见端倪,当时歼-10C曾用霹雳-15导弹在超视距对抗中"击落"泰国鹰狮战机。如今面对东海方向越来越多的F-35,解放军显然在复制这套经验:用歼-10C的主动相控阵雷达充当移动哨站,引导歼-20的霹雳-15实施狙杀。这种战术创新直戳美军痛点,毕竟F-35的AIM-120D导弹射程还差着20公里。
产能才是中国真正的杀手锏。当美国为年交付48架F-35沾沾自喜时,而中国生产线也在加速运转。按这个节奏,到2030年中国将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隐身机群,而美军还在为F-35的TR-3软件升级焦头烂额。
(图2)
更讽刺的是,中国六代机原型(如图2)去年已首飞,美国NGAD项目却连具体指标都没定稿。这种代差追赶像极了冷战时期苏联用米格-25数量压制F-15的剧本,只不过这次轮到美国陷入质量与数量的双重焦虑。
东海方向的对抗最能体现这种不对称优势。日本那147架F-35听着唬人,但分散在百里、三泽等基地后,每个方向能凑出20架已属极限。
反观解放军,仅北方战区三个歼-20旅就能集中60架以上隐身战机,更别说江南造船厂还在批量生产搭载歼-35的福建舰。
这种陆海空立体投放能力,让美军所谓"第一岛链封锁"越来越像纸老虎。去年东海上空歼-20与F-35的首次遭遇绝非偶然,而是力量天平倾斜的必然产物——当中国五代机开始常态化前出宫古海峡时,西太平洋的制空权游戏规则已经改写。
而且,从中国起飞的歼-20到首尔只要15分钟,这个反应速度比关岛起飞的B-2快6小时。这也正是为何韩国加速采购F-35A的原因,据悉,其去年还追加了20架订单。
(图3)
最重要的是,中国聪明的用体系作战弥补单机缺陷:空警-500预警机(如图3)的米波反隐身雷达专克F-35,量子通信技术则破解了美军的电子干扰优势。这种"以网络对隐身"的思路,比俄罗斯在叙利亚用S-400硬扛战斧导弹高明得多。
当美国还在争论要不要削减F-35采购量时,中国已经完成五代机"从有到优"的跨越。如今的换装不过是个开始,接下来南部战区面对南海、西部战区盯防印度的部队都会陆续接装歼-20。
这种碾压式的产能+创新战术的组合拳,正在把亚太天空染成中国红。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去年急吼吼说要"超越歼-20",可现实是美军连现有机队妥善率都难保证——没有战略耐心的技术优势,终究只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