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啃指甲,背后可能隐藏着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图片


前阵子,接到一个咨询,妈妈说孩子已经13岁,正上初中一年级,可是让她十分不解的是,看起来人高马大的孩子,仍然保留着婴儿时期的行为——啃指甲。


孩子的指甲啃到什么程度呢?用妈妈的话说就是“自从孩子啃指甲以后,就再也没有用过指甲刀剪过指甲,全靠孩子自己啃”。


当时妈妈把孩子手部照片发给我看,照片上的指甲边缘翘起细小皮瓣,甲床因持续湿润而泛出病态的粉橙色,而且因为长时间吸吮,手指皮肤呈泡发的惨白色。


看到这个照片,我心里很是难受,俗话说十指连心,指甲啃成这样肯定也是痛的,为什么孩子仍然乐此不疲呢?


图片


妈妈说在孩子8岁时,她和孩子爸爸离婚了,当时孩子判给爸爸,平时学习、生活就在爸爸身边,周末两天就和妈妈见面。孩子爸爸脾气非常暴躁,对孩子稍不满意就是打骂,可怜孩子想求助妈妈,可惜远水救不了近火,妈妈根本没办法第一时间出现,于是每当被爸爸吼骂之后,孩子就只有啃指甲让自己平复。


自那以后,孩子就对啃手指一发不可收拾,心情不好啃、感觉无聊啃、就连睡觉睡不着也啃,仿佛只有啃手指才能让他确信自己是安全的。


妈妈讲述的这个场景,在幼儿园、小学甚至初中、高中都屡见不鲜。啃指甲,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却让无数家长头疼不已


有的家长觉得这是孩子缺锌的表现,于是买来各种补锌的产品;


有的家长则认为这是孩子不讲卫生的习惯,开始严厉说教,甚至涂上苦甲水,试图让孩子因为苦味而放弃这个习惯。


然而,无论家长怎么努力,孩子啃指甲的行为似乎总是停不下来。这种现象不仅让家长感到困惑,也让很多专业人士开始思考:孩子啃指甲,真的只是因为缺锌吗?孩子为什么会不自觉地去啃指甲呢?


图片



为什么孩子总会不自觉啃指甲?



先澄清一个事实,有证据表明,孩子啃指甲和缺锌有关系


从开头的案例可以看出,频繁啃指甲,其实是孩子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应对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这种行为就像是他们给自己的一种“安慰”,一种在面对困难时的自我保护机制


比如,一个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或者和小朋友发生了争执,他可能就会通过啃指甲来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


又比如,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不适应,或者长时间被大人忽视,也会通过啃指甲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这种行为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但他们不知道如何用更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啃指甲就成了一种替代行为。


图片


就像一个成年人在压力大的时候会抽烟、咬手指一样,孩子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内心的不安。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然在错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因为孩子的这种行为而责备孩子,这无疑会让孩子感到更加无助和焦虑。



作为家长,

我们可以怎么做?



既然啃指甲是一种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责备或者强行制止。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关注孩子的情绪

首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的情绪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当孩子出现啃指甲的行为时,不要急于指责,而是要先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是刚刚经历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还是感到孤独和无聊?试着和孩子进行一次心平气和的交流,问问他们内心的感受


比如,你可以温柔地对孩子说:“宝贝,我发现你最近总是啃指甲,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让你感到不舒服呀?”


这样的关心和理解,往往比简单的说教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


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和陪伴

其次,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安全感和陪伴。孩子在感到不安或者焦虑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玩耍、阅读或者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



同时,也要注意给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者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情绪,因为这些负面情绪很容易被孩子感知到,进而加剧他们的不安。


图片


帮助孩子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再者,帮助孩子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式。啃指甲是一种习惯性的动作,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还有其他方式可以缓解情绪。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尝试一些替代行为


比如捏小玩偶、玩手指操或者深呼吸放松。


比如,当孩子感到紧张的时候,可以教他深呼吸:先慢慢地吸气,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感受身体的放松。


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帮助孩子缓解情绪,还能逐渐减少啃指甲的行为。当然,如果孩子的啃指甲行为持续时间较长,且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同样建议寻求专业的帮助。



啃指甲的行为,

可能藏着孩子的性格密码



讲到这里,有家长要问了,我平时对孩子情绪比较关注,也给到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安全感,为啥我家孩子还是啃指甲呢?你可能有所不知,啃指甲这个行为藏着孩子的性格密码,且继续往下看:


01 与完美主义倾向的关联[1]

大多时候,孩子啃指甲被解读为焦虑或无聊的表现,但实际上,一些研究表明,这种行为可能与孩子的“完美主义”倾向有关。


研究发现,那些倾向于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较高的孩子,更容易通过啃指甲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这种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我惩罚”的表现,孩子可能因为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而感到焦虑,进而通过啃指甲来释放这种情绪。 


图片


完美主义倾向导致的啃指甲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情绪调节问题。应对这种情况,除了前面讲到的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提供合适的行为替代啃手指,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调整期望值 

👉 设定合理目标:

帮助孩子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而不是过高的完美标准。例如,如果孩子在学习上追求完美,可以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逐步完成。 


👉 接受不完美:

向孩子传递“不完美也是正常的”这一观念。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比如:“妈妈/爸爸也有时候会犯错,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继续努力。” 


✅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 情绪管理技巧:帮助孩子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应对情绪。比如,当感到焦虑时,可以让他们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者通过运动来释放情绪。 


✅ 营造支持性环境 

👉 减少压力源:评估孩子的生活环境,减少可能导致焦虑的因素。比如,调整学习任务的难度,避免过度安排课外活动。 


👉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避免对孩子过于苛求。例如,家长可以多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02 可能是一种“天赋行为”

在动物行为学中,许多动物会通过啃咬来探索环境、缓解压力或标记领地。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孩子啃指甲可能是一种“天赋行为”的延续。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孩子感知自己的身体,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自我安抚的方式,这种行为能够提供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类似于一种“自我拥抱”[2]。这种观点是不是颠覆了我们通常认为的“啃指甲是一种不良习惯”的认知呢? 


03 与创造力的潜在联系

一些研究发现,那些有啃指甲习惯的孩子在创造力测试中表现得更好。这可能是因为啃指甲行为需要一定的专注力和自我调节能力[2],而这些能力也与创造力的发挥有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啃指甲的孩子都是天才,但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这种行为可能并非完全负面。 


那有家长又要问了,上述这两种情况,是不是就让孩子把手洗干净,直接啃也没事呢?


这样做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很难做到先洗手再啃指甲。


图片


所以,要解决孩子啃指甲,除了前面提到的应对方法,还有一一


✅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多样化的活动,特别是那些能够激发创造力的活动,如绘画、写作或音乐[3]


✅ 此外,家长务必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社交和认知能力。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体验,不仅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创造力,还能帮助他们构建更全面的压力应对策略[3]


04 可能是一种“社交信号”

在一些社交场合中,孩子可能会通过啃指甲来表达自己的不安或紧张。这种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非言语的“社交信号”,向周围的人传递他们的情绪状态。类似啃指甲的压力行为,如挠头、摸脸等,不仅能缓解个体的压力,还能在社交中传递“示弱”信号,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合作机会[4],这种行为可能在人类社会性进化过程中被选择保留。这种观点让我们重新审视孩子啃指甲行为的社交意义。 


05 与性别的差异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男孩和女孩在啃指甲行为上可能存在性别差异[5]。女孩更倾向于在社交场合或感到紧张时啃指甲,而男孩则可能更多地在独处或无聊时表现出这种行为。这种差异可能与性别在情绪表达和应对方式上的不同有关,为我们理解孩子的行为提供了新的维度。


图片


综上,孩子啃指甲,或许只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次小小探索,是他们用稚嫩的方式与世界对话。作为家长,我们无需过度焦虑,更不必简单粗暴地制止。理解、陪伴和引导,才是我们能给予孩子最温暖的力量。


正如那句温柔而有力的话:“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而我们的爱,就是他们最好的翅膀。


图片

审稿专家 殷萍 

卓正儿童保健医生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

参考文献

[1] Indian Mental Health.Onychophagia (Nail Biting): an overview,2020.

[2] Whitehouse, J., Waller, B., Milward, S. Signal value of stress behaviour.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https://doi.org/10.1016/j.evolhumbehav.2022.04.001.

[3] Shubham Ohlan.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and creativity in adolescent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ian Psychology,2023,11(3):2011-2027. 

[4]Whitehouse, J., Waller, B., & Milward, S.. Showing you're stressed may make you more likeable. Phys.org. 2022.

[5]Herdiyati, Y., & Marhani, N. D.  The prevalence of nail-biting behavior among children and its impact on dental health. Online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2017(2), 66-69.

内容编辑 达达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信息,个人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文章转载请联系: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