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记智库 城城
作为历史文化古都,西安因为丰厚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众多高等学府,成为“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
作为名副其实的“人才港”和“知识湾”,高校的科研源点、人才贡献和产业融合角色日益凸显,对城市发展推动力愈加明显。尤其是在“人口见顶”时代,在校大学生的多少决定了“留人优先权”。
不过,尽管西安本科院校数量和大学生数量有所提升,但整体的大学生数量增幅放缓,比上年下滑一位,全国第八。
大学是一座城市的“年轻之源”,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星罗棋布分布的大学及数百万的学子,是重要的城市财富。
根据「城记」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大学生数量的前十五座城市中,起步数量都在73万——这其中,有八座城市大学生数量超过百万。这大致意味着,这些城市每10人中就有1个在校大学生。
从区域分布上,就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格局——主要都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重要的中心城市。
大学生超百万城市分布图◎制图/城记智库
从数据上来看,广州以168.1万人蝉联“第一城”,郑州、武汉则以150.8万、141.2万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成都、重庆、北京、南京和西安等城市,分列“百万俱乐部”的第四和第八。
大学生数量的背后,是高校的数量。
可以看到,这些城市大都是我国传统的“教育大城”,拥有较多的不同类型高校,并且都有着较高的高校能级。就比如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和西安等城市,尤其是985、211和双一流大学的数量。
国内本科高校排名地图◎制图/城记智库
可以看到,本科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北京,以67所的绝对优势高居第一;西安和武汉,以46所并列第二。值得说明的是,以郑州为例的城市通过高职的推进,吸纳了大量的大学生,造就了新的“大学生之城”。
“七普”统计中,西安常住人口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达400多万人,占比超过30%,拥有超高的知识和人才密度,在全国极为靠前。
在“人口见顶”的现状下,大学成为年轻人才和年轻家庭的最大的“容器”,既将为所在城市直接带来人口和人才增量,产业、科研和经济也与大学形成“唇齿相依”的关系。
从《全国大学生数量T0P15城》来看,除哈尔滨增量为“负数”外,其它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这一变化符合全国趋势,从总数看我国大学生数量一直在持续增长。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分析,2000~2019年我国大学在校生数量实现“三连跳”:2000年在校生数量为556.1万人。2003年突破千万人,2008年突破2000万人,2019年突破3000万人。
西安大学生数量被南京赶超◎制图/城记智库
这背后,招生数量也在快速上涨:2024年,我国本专科招生1068.9万人,在校生达3891.3万人。
这个变化就体现在各高校之城的数字上,但西安增量却“跑输”了大势。在大学生数量排名前列中,增量前五城分别为成都、济南、南京、郑州和武汉,西安增量则倒数第三位。
因此,城市座次也发生了微妙变化:成都赶超了重庆,南京超过了西安。
尤其是郑州增速相当之快,本专科在校生从2014年的78.32万人快速增长到2024年的143.22万人,增幅高达82.87%,大学生数量来到全国第二。不过,以含金量更高的研究生来衡量,则又有不同。
西安研究生数量即将被广州超过◎制图/城记智库
从增量上来看,最多五城分别是广州、武汉、成都、北京和重庆。
相比之下,西安增量为2.4万,增量已被广州和成都迎头赶上。按这个速度,西安研究生第五城的位置,也将在今年被广州超过。
为何增速这么快?这与所在地方的高等教育战略有关。尤其是中西部不少省份,在过去十年不断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往省会城市集中。
梳理公开消息可以看到,不少的“GDP大城”也在拼命建设高校。
以郑州为例,尽管知名的高校较少,但近些年大力发展专科教育。在《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就明确“引导高等教育向区域中心城市、国家战略主体实施区、产业重点集聚区布局”。
西安高校“含本量”较高◎制图/城记智库
这一动作,直接推动郑州以73座高校的数量,成为全国第四。
与此同时,深圳和苏州是另一种模式。过去十多年,深圳几乎以一年一座的速度建设大学;苏州在“名校建分校”被叫停之前,已引进二十多所985分校或研究院。与此同时,东莞、无锡和宁波等“万亿之城”动作频频。
成都和重庆也与此相似,基于早先基底之上“做加法”。可以看到,这两城的大学生人数从2014年第七位和第六位,升至2024年第四位和第五位。
西安占比第一表明“孔雀东南飞”已逆转◎来源/新一线研究院
除建设大学之外,留住大学生成为另一种城市战略。
对此,武汉举起“留住百万大学毕业生”大旗,安徽则将“中科大和合工大毕业生留皖率达到40%”作为目标。作为人才净流入地的广州,尽管坐拥168万在校大学生,扔推出“百万英才汇南粤”城市战略。
在“人口见顶”现实下,重要城市之间新一轮的“抢人大战”箭在弦上。西安,做好准备了吗?
文=城记智库 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