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公园77万黑松事件全景透视,发票金额是供货价的20倍

2025年6月,福州烟台山公园的绿荫下暗流涌动。市民江先生的一纸举报,揭开了景区改造工程中令人瞠目的黑幕:一棵黑松采购发票金额高达77.6万元,而其实际供货价仅3.8万元——20倍的价差如同锋利的手术刀,划开了公共工程资金管理的溃疡面25。更荒诞的是,这些标榜“高端景观树”的黑松与罗汉松,在工程竣工数年后已有多棵枯死,腐朽的树干成为这场闹剧最刺眼的注脚。

事件核心链条迅速浮出水面:施工方福建顺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通过“工头”余云采购苗木,税务票据显示0.1株黑松开票金额78500元,折算单株达78.5万元;而供应商江先生实际出售价格仅3.8万元/棵。当记者向福州苗木商展示树木照片询价时,对方直言:“这些黑松价格达不到七八十万一棵”2。耐人寻味的是,该工程资金模式为“企业垫资-财政核返”——福建万科关联企业出资8000万元改造烟台山公园,完工后凭账目申请财政结算。而承担审核职责的福州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早在财审意见中指出四大疑点:苗木单价虚高、土方工程量不实、缺乏结算报告、方案未审批。

图片

一、三重证据链撕裂的认知黑洞

1、票据迷阵里的算术悖论

在福州保税港区税务局提供的进项税抵扣表中,“0.1株黑松价税合计78500元”的记载,成为78.5万元/棵天价的核心物证。然而苗木行业惯例中,发票拆分常为避税操作,但如此高额拆分显然超越合理范围。更关键的是,发票载明的采购方福建顺德公司,与施工合同主体形成闭环,而万科关联企业作为实际出资方,通过财政返款机制成为最终成本承担者——这种“企业过桥、财政买单”的模式,模糊了资金监管的责任边界。

2、死亡树木见证的监管失序

当记者实地探访时,枯死的“天价树”成为无声的控诉者。树木死亡直接暴露养护环节的失控,而更深层问题在于:若真以78万元采购珍稀树种,理应配套专业维护方案。但现实是,从栽种到养护全程缺乏透明记录,这与山东蓬莱阁景区改造中每棵名木建立“电子档案”形成鲜明对比。死亡事件不仅造成公共财产损失,更摧毁了价格合理性的最后辩护理由。

3、财审僵局中的制度性倦怠

耐人寻味的时间刻度在此显现:工程竣工已数年,但福州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至今未完成审计。该中心早于2021年就指出“苗木单价需核实”,却放任疑点长达四年未解,直到舆论爆发才重启调查。这种监管惰性变相纵容了灰色操作,与深圳等地“工程审计限时90天”的高效机制形成残酷对照。

二、网友五重诘问背后的公共焦虑

当官方通报将事件简化为“个别纠纷”,网络声浪却掀开更深层的体制性忧虑:

1. “万吨钢筋检百斤”式抽检是否形同虚设?

“为什么只查几棵树?”的质疑直击监管软肋7。在总投资8000万元的工程中,零星树木价差极易被淹没。正如网友比喻:“这就像抽查粮仓时只数最上面一层谷粒”。

2. 企业主导的改造工程如何防范利益输送?

万科关联企业既是出资方又是实施主体,其下属施工队采购的“天价树”最终由财政核销。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角色冲突,天然滋生寻租空间。相比之下,山东工行贷款20亿元给蓬莱阁景区时,采取“第三方监理全程跟踪放款”模式,有效隔离了资金风险。

3. 财政评审为何沦为“纸面监管”?

福州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四年前已发现账目疑点,却未采取冻结支付、现场复核等强制措施。这种监管宽容助长了违规惯性,类似福州2010年火车站绿化工程中,每棵8000元的小叶榄仁被恶意破坏后,最终也不了了之。

4. 死亡树木的权责真空谁来填补?

“ 树死了,损失算谁的?”的灵魂拷问直指问责缺失。目前对于工程质保期内的苗木死亡,既无明确赔付标准,也缺责任追溯机制,导致公共财产沦为“沉默的牺牲者”。

5. 纳税人的知情权如何保障?

工程审计拖延四年未公开,市民被迫通过举报维权。网友痛斥:“花我们的钱却不让我们知道怎么花”,凸显公共财政透明度的致命缺失。

三、破局之道:从信任废墟重建阳光工程

1、技术赋能:给每棵树装上“身份证”

借鉴杭州西湖景区经验,可通过区块链建立“名木溯源系统”:扫码即见苗木采购价、供货商、运输轨迹、养护记录。同时推行“盲样评审”制度,检测机构仅接收编号样本,切断人为干预链条。

2、制度重构:三方制衡的防火墙

资金隔离:参照山东蓬莱阁模式,由银行设立文旅改造专项托管账户,按工程进度分阶段核验放款

监督制衡:引入市民代表参与验收,如厦门鼓浪屿改造中“社区监理团”可随时抽查账目

终身追责:对景观工程建立20年责任周期,死亡树木需由施工方无偿补植并公示原因

3、认知革命:告别“唯景观论”的政绩观

烟台山本是福州传统中轴线的重要风貌区,其核心价值在于“历史肌理的真实性”而非名贵树木堆砌。2018年修缮爱国路、乐群路时采用的本地榕树,既节约成本又延续文脉——这种“低干预、高融合”的智慧,远比天价黑松更贴近保护初心。

结语:让每片绿叶都沐浴在制度阳光下

烟台山“天价树”的枯枝,终将在制度清风的吹拂下化作春泥。随着数字监理技术普及、“阳光工程”立法提速,中国公共项目建设正迎来透明化转型的关键拐点。当区块链溯源覆盖每株苗木,当市民监督员走进每个工地,公共资金的涓滴都将汇成可信赖的江河。

历史街区的真谛不在名木奇石,而在市井烟火中的文化传承;公共工程的荣光不在豪华表象,而在阳光照耀下的每一分诚信。只要以“零容忍”守住财政安全红线,用“全透明”重建公众信任根基,烟台山的绿荫终将在坚实土壤中重焕生机,为每个市民撑起公平正义的清凉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