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书写自然与科技共鸣的新疆故事

图片

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90后”小伙儿艾海鹏(右)和凌磊。图片来源 受访者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婷婷 袁野 王雪迎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这首《我们新疆好地方》唱出了新疆的壮丽风光与丰富资源。如今,随着无人机等新型农具的应用,农业插上了“科技之翼”,内陆养殖的三文鱼为地区发展注入更多可能,传统石化工业加速绿色转型……在新疆,青年正在以“追风逐日”的速度,书写着自然与科技共鸣的新疆故事。

“三文鱼在戈壁滩上安家”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干旱少雨,曾被视为水产养殖的禁区。然而,技术人员利用天山好水孕育出了美味珍鲜。

“新疆的冷水资源,在储量、水质和富氧含量方面均属全球领先水平,非常适合采用网箱养殖模式培育三文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蔡林钢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新疆拥有丰富的冷水资源,冰川水总量约2.13万亿立方米,形成了一座“天然固体水库”。新疆各地利用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建成的600多座水库,符合养殖条件的水库成为三文鱼生态养殖的天然容器。即便是在夏日最高气温常常超过40℃的吐鲁番地区,地下也蕴藏着大量冷水资源,水温常年保持在4℃至18℃,为三文鱼提供了理想家园。

“好水养好鱼,我们成功让三文鱼在戈壁滩上安家了!”新疆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明义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道。

目前,新疆建成了3个养殖加工基地,并配套建设了3座初加工厂和2座精深加工厂。

新疆三文鱼养殖将“生态美”与“科技感”完美结合。在养殖基地里,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了对水质的在线监测;水下清污机器人通过声呐和光学设备清理网箱底部残饵、粪便;智能投喂系统通过传感器精确控制饲料投放量。新疆渔业科技工作者探索出“一水两用”的循环水养殖模式——将冰川融水先用于养殖池,经净化处理后再灌溉戈壁农田,大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新疆三文鱼养殖在环保与效率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蔡林钢说。

图片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图片来源 受访者供图

图片

中石油克拉玛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员工王艺璇在检查设备。图片来源 受访者供图

图片

中石油克拉玛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炼油三部主任马洋介绍油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婷婷/摄

图片

农业无人机在“超级棉田”上空巡田。图片来源 受访者供图

一位参观过新疆三文鱼养殖基地的国外专家感慨道:“新疆人、新疆三文鱼,亚克西(维吾尔语,意为‘好’)!你们在西北的戈壁荒漠中用最少的水资源养出了高品质三文鱼,令人震撼!”

2024年,新疆三文鱼产量达到8104吨,位居全国第二;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1.5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产区。

蔡林钢介绍称,2024年,新疆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冷水鱼技术体系,邀请青年技术人员和科学家对三文鱼等冷水鱼进行系统研究。目前,新疆三文鱼养殖业已形成育苗、养殖、加工和销售产业链。借助现代物流网络的支持,实现了“清晨捕捞、当日空运、全国尝鲜”的高效流通模式。

“这是我们新疆三文鱼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和底气。”张明义自豪地说。

一条鱼能带来多少可能性?新疆农牧民的增收致富给出了答案。

在伊犁州,一些牧民放下牧鞭,成为三文鱼养殖基地的员工。数据显示,仅南疆贫困地区就有400多名农牧民成功转型。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指导下,他们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住进了新楼房。

张明义表示,自治区正在探索第一产业“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模式,例如通过三文鱼养殖基地与“百里画廊”“独库公路”等旅游资源联动,开发“观鱼、品鱼、研学”一体化的文旅项目。“我们要解锁‘一条鱼’的更多打开方式。”

“三文鱼只是新疆冷水鱼产业的‘冰山一角’。”张明义说。新疆有80多种鱼类,其中40余种为新疆独有。“这些都是新疆渔业待开发的‘宝藏’!”

现在,新疆三文鱼已开始走向全国、游向世界。它是对绿色发展的新诠释,更是“大美新疆”的生动展现。

种棉花“像打游戏一样简单”

春耕时节,一架红色无人机在棉田上空盘旋,实时监测作物生长情况。它身形虽小,却承载着现代农业的智慧,为传统棉田注入了满满的“科技范儿”。

新疆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时间超过2800小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品质卓越的新疆长绒棉。这种棉花不仅颜值高、产量大,而且弹性好、起热快,耐磨耐用、抗皱性强。其纤维长度比普通棉高出35%,细度多出1000米/克,制成衣物的透气性是普通棉的5倍。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飞科技”)的两位“90后”小伙艾海鹏和凌磊,守护着一片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的“超级棉田”。此前从未接触过农业的两个年轻人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打野升级”,逐步成长为“农业达人”。

把这么大的棉田交给两个毫无经验的年轻人,老一辈农人起初心里打鼓:“能行吗?”

“我们有一群好帮手,它们个头不大,但充满了能量和智慧。”艾海鹏站在田边,熟练操控着遥感无人机在空中飞行。这架无人机将整片棉田的地形、障碍物、地块边界等信息尽收眼底,精准采集数据,为科学管理棉田提供坚实支撑。

艾海鹏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说,过去这样规模的棉田至少需要二三十人才能管理,如今在农业无人机、遥感无人机、农机自驾仪、物联网设备等“黑科技”的助力下,他和搭档只需设定参数、监控系统运行。“我们在控制室里监测就可以了。”艾海鹏说。

烈日当空,年轻的农业工作者在空调房里一边吃西瓜,一边有条不紊地工作。不过,在通往棉花种植智能化、信息化的路上不乏挑战:夏季高温对灌溉提出了更高要求,需采用“水量小、频次多”的灌溉策略;南疆地区大风天气多,需运用“棉麦分播”技术防风;面对病虫害风险,通过智能预警提前施药防控……

2024年,这片“超级棉田”亩产突破500公斤,达到全疆棉花高产田水平。以艾海鹏和凌磊为代表的新一代棉业工作者,在智慧农业的道路上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从2021年到2024年,我们每年都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较大突破。”艾海鹏难掩兴奋。最初不被看好的年轻人,如今用实打实的数据和成果赢得了老一辈的认可。

近日,“超级棉田”第五季春播全面展开。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播种现场更添科技气息——每一粒棉种都在智能系统的护航下破土而出、向阳而生。农户们笑着调侃:“咱们又要‘强迫’机器劳动了。”

在智慧农业的推动下,“回家种地”不再是新疆年轻人口中的玩笑,而是发自内心的选择。

艾海鹏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投身农业,“新疆农业、新疆经济的明天会更好。”

站在棉田边,艾海鹏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们希望让种田像打游戏一样简单,把‘超级棉田’的经验推广到中亚和全球更多地方。”

年轻人向绿而行

对新疆女孩王艺璇而言,石油是黑色的。加入中石油克拉玛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克石化”)后,她被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油品样本深深吸引。

克拉玛依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是新中国首个大型油田所在地。这座城市因石油而生、因石油而兴。

“石化行业非常神奇。”王艺璇说,“刚开采出来的原油是黏稠的黑色液体,在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作者的努力下,它们可以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产品。”王艺璇的家人大多从事石油相关工作,大学毕业后,她成为克石化信息中心的软件员。在她看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确值得自豪。

今天的克拉玛依早已不是“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戈壁滩。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石油工作者也不再需要长期风餐露宿。新一代石油青年致力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石油数据中心(克拉玛依)的监控大屏实时显示油田生产动态;员工在技术控制中心查看炼化装置运行状态;多种生产控制系统达到较高自动化水平……

官方数据显示,新疆太阳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40%,居全国首位;其风能资源总储量达10亿千瓦,位居全国第二,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的15.4%。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新疆正在加速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转型。

在绿色转型方面,克石化的发展策略既务实又独具特色。克石化炼油三部主任马洋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克石化遵循“源头低碳、过程降碳、末端治理”的原则,构建绿色生产链条,使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足、底色更绿。

王艺璇认为,信息化发展助力石油产业向数智化方向前进。“我们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软件和智能设备为生产一线注入了活力,将人们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水平显著提升,生产环节在绿色化和智能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马洋期待新一代青年发扬敢想敢拼的精神,成为新能源领域的主力军。

“生于新疆、建设新疆、扎根新疆”,这是几代新疆青年传承的信念。他们坚信,新疆的风和光必将点亮万家灯火,新疆的物产将走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