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吴珂洋 徐玲 济南报道
近日,山东省妇幼保健院接诊了一位特殊患者:48岁的刘女士(化名)连续多年体检显示乳腺正常,却在近期查出2厘米的中期乳腺癌。该案例揭示了“查体间期癌”这一隐匿威胁——即在两次常规筛查间隔期快速发展的恶性肿瘤。
年年都体检正常却查出患乳腺癌
“我每年都体检,乳腺结果都正常,怎么一发现患乳腺癌就是中期了呢?”刘女士想不通这发病原因,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慕名来到山东省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省妇幼”)乳甲外科主任朱坤兵门诊就诊。朱坤兵团队为她完善了术前检查,发现在左乳6点位置腺体的边缘有两厘米的低回声占位,超声的分类和钼靶的分类都是4C。“我们高度怀疑是乳腺癌,完善术前流程后,进入手术治疗,术中快速病理证实,刘女士患浸润性导管癌,幸运的是瘤体较小,适合保乳。”在做了保乳切除病灶手术后,朱坤兵为刘女士进行了前哨淋巴结活检,发现前哨淋巴结有转移,为其做了腋窝淋巴结的清扫,手术顺利。
“像刘女士这种情况属于查体间期癌,也叫筛查间期癌,是指在两次常规检查或者筛查的间隔期内发现的恶性肿瘤,这类癌症通常在常规筛查时未被检出,在下一次筛查前因症状出现或意外检查被发现。”朱坤兵说查体间期癌在临床时有发生,刘女士也行幸运的,瘤体不大,因而选择了乳腺癌保乳手术。
普通体检≠防癌筛查,谨防查体间期癌
刘女士每年定期常规查体,一直没发现问题,为什么这次查体直接发现了两厘米的肿瘤呢?
对于查体间期癌的发生,朱坤兵介绍说,一般可能两种原因瘤体未被检出,一是上次查体的时候,病灶过小未被发现,后来病灶进展迅速;二是上次查体的时候确实是没有病变,在间期出现瘤体快速进展。
朱坤兵提示,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查体中过度依赖于超声。经济方便、无损伤是超声的优势,但是对于小的恶性结节检出率低是超声的弱势。研究显示,我国约15%-25%的乳腺癌属于查体间期癌,普通超声对其检出率不足40%。
因而,朱坤兵建议女性在超声检查以后完善钼靶检查,超声与钼靶联合检查,可使检出率提升至85%。“这种方式目前是公认的乳腺癌检出率最高的一种检查手段,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或者一到两年完成一次钼靶检查,排除查体间期癌。”
他还提醒女性朋友勿信“无痛即安全”,80%乳腺癌早期表现为无痛肿块,“没有感觉便容易被忽视,往往一旦触及到有肿块的时候,已经不是早期病变了。”要提高警觉,定期进行规范筛查。
情绪等因素会导致乳腺疾病发生
许多人认为乳腺疾病是情绪导致,朱坤兵认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乳房是激素作用的靶器官,长期的情绪波动导致体内激素水平波动,会影响乳腺上皮的增生和代谢。”亚洲人群数据显示,长期抑郁的病人和乳腺癌的发病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并非主要致癌因素。
“肥胖是乳腺癌发病的高风险因素之一,有乳腺癌患病家族史的人群也是高发人群。”朱坤兵介绍,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比正常人群要高2到3倍,肥胖人群乳腺癌的发病率比正常BMI指数人群高,所以要保持合理的BMI指数。另外,月经初潮年龄比较早,绝经年龄比较晚,激素作用的时间长,也会提高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科学预防是关键精准筛查早发现
科学预防乳腺癌,保护乳房健康,40岁以上女性定期进行“超声+钼靶”双项检查;坚持体育锻炼,控制BMI在18.5-23.9之间(肥胖者风险高1.8倍);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35岁启动筛查。另外,坚持科学母乳喂养,会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目前刘女士已完成保乳手术,但其经历敲响警钟:防癌不能仅靠普通体检,精准筛查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