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银行终于跌了

不算美股,目前国内投资者在不去劳神费力发愁QDII额度的情况下,资产配置一般会选四类资产(策略)。

微盘股、黄金、银行股(红利缩圈后的独苗)以及TL

虽然这些资产的价值发现基本都是从2023甚至2022年开始的,但真正被市场普遍的讨论和接受,其实是2024年。

我对比了一下2024年以来四大天王的数据,截至到昨天,中证银行指数还差4%,马上就要碾上黄金了。

图片

微盘股、TL、银行股,前两个在20232024年都被叫过中国的纳斯达克,然后在20242025的年初都被狠狠揍过。

只有银行,叫银行纳斯达克的声音一直都不够多,但不知道算不算冷知识,2024年以来,中证银行的走势比纳指100可猛太多了。

图片

所以行情一路飙到了昨天,好在今天终于跌了。

今天高位股全在退潮,合理猜测周一就是630,机构要披露持仓数据,所以趁着今天该止盈的止盈,有漂移的把仓位再挪回来。


图片

银行ETF一直没做太大

我们再看一下区间黄金ETF和银行ETF的规模变化。

黄金已经赢麻了,而银行ETF却 just so so

图片

为什么没人买银行ETF,我觉得有几点,居民端对黄金和银行股的感知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线下买金饰,线上互联网渠道攒金子的活动,都火得飞起。

一个人可能不买基金不懂股票,但对黄金大概率会有朴素的好感,然后就会以一种“论克攒黄金”的思路买了黄金,最终规模就体现在了黄金ETF上面。

图片

所以黄金ETF是那种少数能做到线上线下联动的品种,场外ETF联接也不小,而且等630数据出来,规模应该会比一季报的时候还要大不少。

图片


图片

不爱买银行ETF的理由

而银行股,我们知道最大的增量来源是险资,我们看长江另类策略统计的2025年一季报保险重仓行业占比——

图片

今天上午中国人保召开了股东会,公司高管表示过去一年该公司持续加大高分红股票配置,高分红OCI资产配置比例已占二级权益投资总持仓30%左右。

险企是202311日开始执行新的金融工具准则(IFRS 9)意味着只有分红计入当期损益,股价变动带来的当期损益不计入损益表。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险资FVOCI占比明显提升,而银行股的大牛市就在半信半疑中开始了。

图片

非上市保险公司202611日开始执行IFRS 9,这意味着从明年开始在股息率能满足的情况下,银行股可能会继续迎来资金的流入。

与之对比,无论银行ETF还是红利ETF都不能计入OCI账户,这意味着险企配ETF压根就没动力。

在咱们国家一个ETF能不能火,有行情原因,有公司布局的原因,当然也有政策原因。

政策允许信用债ETF纳入质押库,信用债ETF规模就起飞了。

如果政策有朝一日也允许ETF计入OCI,你看看红利、银行ETF会不会起飞。

当然,除机构外散户不爱买银行ETF的原因也有三点——

其一,银行股涨得慢,对高风偏的投资者完全不如科创芯片、机器人、人工智能、恒生科技来的性感。

其二,港股通、科创板开户门槛不低,符合开户条件的散户本身不多,板块龙头股单价又不低,配这些票的难度不小,所以ETF是很好的低门槛工具,面向工薪;但银行股则不然,单价最高的招行还不到50元,涨这么多的四大行单价都在10元以内,纯正的散户友好型价格,即便是想买银行,直接搞股票就可以,ETF的价值凸显不出来。

其三,银行股的优势在于分红,但银行ETF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分红规范,图啥呢?

图片

这是我觉得银行ETF的规模没有配上这轮大行情的原因。

 

图片

慢下来,对银行反而没坏处

最后,关于市场对银行股叙事的转变,其实也挺有意思的。

银行按理说也属于顺周期行业,按理说是经济好的时候,业务好;目前净息差有压力,但市场目前的表现是,经济一般但银行的业绩有韧性、分红也稳定。

图片

Deepseek整理

我们知道,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风险加权资产,快速扩张期,信贷增速快,利润增速快,但风险加权资产扩张的更快,就会导致资本充足率快速下降。

一方面积累了风险,一方面影响了分红,因为核心资本金消耗了嘛。

可如果是平稳期,各指标增速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上,那资本充足率还能微升,能保持稳定的分红率甚至提高分红都是可行的。

图片

所以对银行这种高杠杆经营的公司来说,高增长可能并不对应着利好,慢下来稳下来,要是还能把分红水平给抬上去,那反而更好。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