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两年低迷后,2024年私募资本市场迎来转机:私募股权整体交易额反弹14%至2万亿美元,房地产交易止跌回升,私募信贷展现逆风韧性,基础设施投资回暖但募资承压。
然而,募资周期拉长、退出难题堆积、IPO持续遇冷等结构性问题依旧严峻。LP对流动性的渴望与GP的创新应对正深刻重塑退出机制和资产配置逻辑,二级市场和GP持股策略也日渐成熟,成为应对“慢变量时代”的关键武器。
近期,海外研究机构发布了旗舰报告《2025年全球私募市场报告》。家办新智点摘取精华内容,分享如下。
私募股权走出“迷雾”
在经历了两年的低迷之后,私募股权投资在2024年开始走出迷雾。2024年,全球私募股权大幅反弹,增长14%,达到2万亿美元。
其中,并购、成长型股权和风险投资子资产类别的交易额均有所增长。尤其在北美和欧洲,大型并购交易整体反弹。投资者人越来越愿意进行更大额度的投资,这源于他们对实现更高回报和行业增长前景信心的坚定。
这具体表现在:
第一,行业配置的长期趋势持续存在。科技等行业表现优异(2024年的交易额创历史第三高),而医疗保健行业则继续回落。
第二,上市公司越来越有吸引力。2024年是全球私有化交易数量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年份,交易占全球私募股权交易总价值的11%,而2023年这一比例为9%。
第三,退出在“升温”,但并不“火爆”。退出在经历了两年的下滑(达到历史第三高)后,2024年增长了7.6%,并购的平均持有期自2020年以来首次缩短。
第四,对于LP而言,2024年上半年,派息额超过了资本需求,这使得2024年有望成为自2015年以来首次全年实现净正现金流的一年。这表明,GP积极应对了投资者对流动性的持续需求。
尽管,私募股权迎来“利好”消息,但也存在着不少挑战。
第一,虽然退出速度有所加快,但全球范围内处于撤资期的资产积压仍在增长,平均并购持有时间仍高于长期平均值(6.7年,而过去20年的平均值为5.7年);退出的积压量比2005年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大;等待退出的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总之,在私募股权行业,尽管近年来“天气恶劣”,但交易撮合者、募资者、LP/GP都在努力恢复并保持发展势头。
全球房地产迎来“曙光”
2024 年,全球房地产逐渐接近全面复苏,但复苏之路并不平坦。
2024年,全球房地产交易额自2021年以来首次增长,扭转了多年来的下滑趋势。其中,多户型住宅和工业地产,交易额分别增长了20%和16%。
投资者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激增。
据估计,主要市场的数据中心入住率达到创纪录的95%以上。相比之下,除办公空间外,大多数其他领域的入住率徘徊在历史平均水平附近,办公空间的入住率下降至86%(低于90%的十年平均值)。此外,数据中心开发的成本收益率稳定在10%以上,而价值创造利润率约为50%。
在投资回报上,数据中心、预制房屋(Prefabricated Houses)和养老地产等另类行业连续第三年跑赢传统行业,延续了长达10年的趋势(2021年除外)。2024年,数据中心的回报率为11.2%,而预制房屋和养老地产的回报率分别为11.7%和5.6%。
此外,投资者对房地产债务的兴趣上升。据调查,63%的受访者表示有兴趣在2025年投资房地产债务,高于上一年的56%。
不过,一些挑战也阻碍了房地产的全面复苏。首先,美国开放式基金的净资产价值(NAV) 持续下降。另一个挑战是,许多传统行业的租金增速在达到历史高位后有所放缓。
目前,GP正在将其房地产募资策略从传统渠道拓展到高净值投资者和险资等,并扩展产品范围,以涵盖更多房地产信贷和特殊情况策略。LP也不再追求广泛的多元化,而是将资金投入以影响力为导向的投资机会中,如脱碳、数字基础设施等。
私募信贷在逆风中保持“稳定”
2024年,私募信贷再次证明是一种具有韧性的资产类别。据数据显示,美国和欧洲杠杆收购的新增私募债发行量同比增长了30%。
虽然,全球私募债务融资额下降22%,但2024年仍是该资产类别融资额历史上第五高的年份。其中,直接贷款的融资额同比增长2%,创下有记录以来第三高的年度总额。直接贷款的增长已持续了十多年。
投资者纷纷投入资金用于直接贷款策略,以寻求高浮动利率收益,并通过在资本结构中占据优先地位来提供下行保护。
另一方面,夹层融资下降了80%以上,再加上由于利差收窄以及其他私募信贷领域更具吸引力的机会,一些LP越来越质疑夹层基金是否能继续提供令人信服的风险调整后回报。
2024年,私募债的其他方面表现还包括:
第一,融资利差下降。
在直接贷款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条件更加有利,银行和银团贷款机构重返市场,利差达到了202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直接贷款利差收窄120个基点,至550个基点。银团贷款和直接贷款利差收窄至约180个基点,较2022年峰值221个基点下降19%。
第二,杠杆收购融资转向银团贷款。
第六,2024年私募债的合并净内部收益率(IRR)为6.6%,尽管回报率较低,但表现仍优于私募股权和房地产,继续吸引着LP。
在违约率上,目前私募债的违约率仍旧很低,但2024年略有上升。未来几年,私募债在不良资产和机会性硬资产的贷款,以及非传统行业的资产支持贷款中,可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础设施“喜忧参半”
2024年,基础设施的表现“喜忧参半”。
“喜的是”,随着GP加快资本部署步伐,基础设施交易在2024年出现反弹,全年交易金额增长18%,交易数量增长7%。
其中,电信行业占2024年基础设施交易总额的16%,高于2015年的3%;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甲烷和生物质能)占2024年基础设施交易价值的22%;交通运输仍然占据交易价值的最大份额(约22%),但该行业的利润率在过去十年中大幅下降。
尽管基础设施是2024年表现最佳的私人资产类别,一年期净内部收益率为 6.1%,但仍是自 2011 年以来表现最弱的一年(自 2000 年以来,基础设施的年均收益率约为 9%)。
“忧的是”,2024年也是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领域融资艰难的一年,较2023年下降15%,创下过去十年最低水平。基础设施项目数量以及自然资源基金的募集数量从上年的147支下降至115支。基金的上市时间也更长,达到创纪录的26个月,比五年前多了9个月。首次募集的基金募资占比也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仅占2024年所有募集资金的1%。
尽管如此,基础设施对LP的长期吸引力依然强劲。
据调查,46%的受访者表示在未来12个月内计划增加对基础设施的配置(2023年同期为43%),在所有私募资本资产类别中比例最高。其中,家办的意愿最为强烈,也更愿意接受更长的持有期,并且对短期流动性的需求较低。
退出的路径
2024年,全球私募股权支持的资产价值在5亿美元或以上的退出案例中,IPO占比为22%。而在规模较小(低于5亿美元)的退出案例中,IPO占比仅为10%。
影响退出的一个因素是,买方和卖方价格预期不匹配。根据汉密尔顿·莱恩(Hamilton Lane)的数据,2024年到期资产的标价比市场清算价格高出17%。相比之下,2020年和2018年到期资产的标价分别仅比清算价格高出4%和3%。
从图表可以看出,非必需消费品和科技资产的定价错配程度最高,平均持有估值与市场买入价的比率分别为129%和126%。即使是错配程度最低的行业,如医疗保健和金融,到2024年,其估值也分别高于现行市场价格,分别为104%和105%。
为更好的退出,GP该如何做?
第一,GP应在早期阶段确定资产的潜在战略买家
持有期。在持有期初期,交易合作伙伴和运营团队可能需要思考价值创造举措的顺序,以便为最佳退出做好准备。
二级市场(secondary)和GP持股策略
二级市场和GP持股策略已成为管理者和投资者越来越受欢迎的流动性渠道。
第一,二级市场(secondary)。
二级市场允许投资者以低于所购买股份净资产价值(NAV) 的价格购买。
LP可以通过在基金到期前在二级市场上出售其持有的基金份额来获取流动性。此外,二级市场交易可以使 LP 能够重新平衡其投资组合。比如,LP可以投资多元化的私募股权基金,而无需分别配置每只基金,从而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投资品种。当某项投资表现不佳或整体投资策略发生变化时,LP还可以调整其配置。
二级市场对GP来说也大有裨益。它可以让GP保留对尚未准备好退出业务的控制权;通过设立S基金来更长时间地持有资产,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目前,全球二级市场交易总额同比增长45%,使2024年成为有纪录以来的最高年份。该增长主要是由LP主导的,其交易额增长了45%。而由GP主导的增长为44%,其中近84%为S基金。
过去三年,全球S基金市场融资总额年均为710亿美元,平均回报率高于私募股权基金(PE),流动性也比大多数其他私募股权基金更强。
除了利用二级市场退出投资外,GP还加大了融资力度,以便购买更多的二级市场股权。
第二,GP持股策略。
此类投资通常涉及收购少数股权,但在极少数情况下,买家也可以收购GP的控股权。在调查中,4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投资了GP股权基金,其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有意直接投资GP。尤其值得一提的是,70%的受访主权财富基金表示有意直接收购GP的股权。
目前,GP持股策略在整体私募市场融资中仍处于萌芽阶段。2024年,该策略的融资额达到44亿美元,较上一年的6亿美元大幅增长,但远低于2022年的310亿美元。
与此同时,2024年,GP持股基金的募集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共有11只基金关闭。与二级市场一样,GP持股基金的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募集资金取决于大型基金的募集时机。
但募集资金的速度已经加快,比如,在过去三年中,平均每年有近7只基金募集资金,募集资金120亿美元。相比之下,在过去五年中,平均每年有4.6只基金募集资金,募集资金67亿美元。
(《家办新智点》提醒: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