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M》广州医科大学周丽、刘金保等人:智能水凝胶突破肌肉再生难题!

容积性肌肉损失(VML)是由战创伤、交通事故或肿瘤切除导致的严重肌肉损伤(超过20%肌肉质量丧失),其自我再生能力被破坏,伴随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最终引发不可逆的纤维化与永久性功能障碍。当前临床金标准——自体肌肉移植面临供体有限、术后坏死感染等难题。因此,开发能调控损伤微环境、恢复肌肉结构和功能的新策略迫在眉睫。

广州医科大学周丽教授、刘金保教授、Zhuang Haixia博士开发了一种具有pH/活性氧(ROS)双响应特性的生物活性胆红素水凝胶(DPBD)。该材料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糖酵解代谢(降低磷酸果糖激酶活性)、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显著减轻炎症并增强肌肉神经支配。同时,DPBD具备自修复、强组织黏附性和快速止血能力,在动物实验中成功促进新生肌纤维形成、血管生成及运动功能恢复,为VML治疗提供新方案。

图片
图片

DPBD水凝胶的智能特性

DPBD由醛基化葡聚糖(DCHO)、多肽-胆红素复合物(PABR)和双硫键交联剂(DTPH)通过希夫碱反应形成。该材料10秒内实现自愈合(图1F),在37℃下保持18小时稳定(图1G),并响应伤口微环境的pH/ROS变化而智能降解(图1H-I)。其黏附性可牢固贴合肌肉组织(图1L),止血实验中失血量(12.7mg)较未处理组(80.6mg)降低84%(图1N-O)。

图片

1. DPBD 及对照组材料的结构表征与多功能性能评估。

抗菌、抗氧化与免疫调控

DPBD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致病菌抑制率超99%(图2A-B),并清除88%的过氧化氢(图2C)。通过下调磷酸果糖激酶基因(Pfkl/Pfkm/Pfkp),抑制巨噬细胞糖酵解(图3G-I),降低促炎因子TNF-α表达(图2I),同时促进抗炎因子IL-10分泌(图2J),驱动M1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图2G-H),重塑修复微环境。

图片

2. DPBD 的体外抗菌、抗氧化及抗炎效果评估。

图片

3. 巨噬细胞胞内反应作用评估。 

促进细胞增殖与肌源性分化

DPBD在80μg/mL浓度下仍保持75%以上细胞活性(图4B-D),显著加速内皮细胞迁移(迁移率86.74%,图4H)和血管管腔形成(管状结构数量为对照组的1.63倍,图4L)。在成肌细胞中,DPBD上调关键基因MyoD/MyoG/MHC(图5F),使肌管融合指数提升1.4倍(图5E),推动成熟肌纤维生成。

图片

4. DPBD 的体外生物相容性、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化能力评估。

图片

5. DPBD 的体外肌源性分化能力评估。 

动物实验验证功能恢复

在大鼠胫骨前肌VML模型中,DPBD治疗4周后:

· 结构修复:缺损区新生肌纤维数量增加(图6D),胶原沉积减少(图7H),肌球蛋白(MHC)表达强度达对照组2倍(图7G)。

· 神经再生:神经肌肉接头(α-BTX+/βIII-tubulin+)密度接近正常水平(图7J),电生理检测显示运动电位振幅与正常组无差异(图7P)。

· 功能恢复:步态分析表明步幅恢复至正常组95%(图7S),肌肉拉伸强度显著提升。

图片

6. 体内骨骼肌再生组织学分析及局部组织微环境变化。 

图片

图7. DPBD 水凝胶促进 VML 后结构-功能性骨骼肌再生。

安全性与降解

皮下植入实验显示,DPBD在14天内完全降解,主要器官无病理损伤,血液指标正常,证实其生物相容性。

总结与展望

DPBD水凝胶通过胆红素的多重生物活性,同步解决VML微环境紊乱(感染/氧化/炎症)和再生能力缺陷两大难题。相比传统支架材料,其无需外源添加细胞或生长因子即可促进结构-功能双重再生,简化临床操作。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力学强度并探索长期疗效,为战创伤救治提供新型智能材料工具。

来源:材料科学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