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龙泉驿区大面街道:多元共治+文化赋能 老小区也有“新花样”

晨光穿透新栽的紫藤花架,在彩绘墙面上投下光影。几位白发老人坐在仿古廊亭里对弈,不远处刚完工的儿童游乐区传来清脆笑声……6月23日,走进大面街道五星社区龙锦苑2号院,看到这个建成23年的安置小区内,处处是精巧设计的公共艺术装置——原本斑驳的外墙变成了"画纸",墙上桃花“盛开”,集中建造的花草台上,各色花草争相绽放。

今年2月,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街道工作委员会印发《大面街道老旧小区(院落)治理实施方案》。自此,这场老旧小区(院落)治理改造的行动,正成为当地居民们解锁幸福生活的“密码”。

多元共治构建空间美学

大面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以“红色物业”为抓手,通过三级联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物业党组织)机制推动物业管理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瑞龙社区在此框架下,依托“社区党委—物业—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体系及“红管家”团队,凝聚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社区精心打造美学空间,睦邻亭成为议事欢聚的活力载体,承载邻里温情;“悦邻之家”红色驿站提供互助休闲空间;智慧便民设施提升生活品质。更借力节庆活动将物理空间升华为情感纽带,实现“共享家”愿景,使幸福可感可及。

同时,在大面街道的25个老旧院落里,一场由居民执笔的"空间革命"正悄然发生。街道创新推行"1555"治理机制,通过党建引领聚队伍、多方协商聚民意,让居民从旁观者变身设计师。在东洪社区的改造现场,墙上挂着居民手绘的"心愿树","增加晾晒区""修复渗水墙面"等298条建议化作施工图纸上的具体标注。在五星社区,70余名居民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围绕公共区域设施提升、绿化环境改善等提出具体需求,如“新增晾衣竿”“规划休闲角”等,五星社区党委书记廖新燕认真记录并承诺将居民意见纳入改造方案。

三桥小区通过“线上问卷+院落茶话会”等形式,提出改造建议,形成《项目优先级清单》;洪柳社区的居民们也积极参与,清理单元门口的杂物、垃圾,安装休闲座椅、宣传栏,种植灌木带。街道同步推进的"九步工作法",从意见征集到长效管理形成闭环,仅半年就完成4000米杂乱线缆序化,新增200个智慧停车位,让老空间焕发新机能。“我们在改造过程中,鼓励居民参与自治,居民们通过自治委员会参与小区的管理,共同商讨解决各类问题,实现社区的共治共享,社区居民很积极,参与度还是很高的。”大面街道东洪社区党委副书记胡文敏表示。

文化赋能打造幸福品牌

在大面街道老旧小区(院落)治理实践中,文化成为撬动居民幸福感的金色钥匙。民乐社区党委通过挖掘老场镇的历史文化,打造“一院一特色”文化场景,让小区不仅有了“面子”,更有了“里子”。

在改造过程中,社区组建了“老场镇文化挖掘小组”,发动老党员、原住民梳理院落故事、传统技艺。在公共空间设置了“时光长廊”“老物件陈列角”,展陈老茶厂工具、商铺招牌等藏品,让历史记忆成为凝聚居民的情感纽带。同时,社区围绕“老中青”多元需求,打造了“乐邻、乐活、乐学”三大文化品牌,举办院落坝坝宴、邻里节等活动,开设太极班、广场舞培训,联合高校开展亲子手工、老年手机课堂等,提升居民素养,培育“共建共享”价值共识。

在东洪社区三桥小区,文化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通过打造“三桥邻里汇”亭子,配备座椅与党建文化展板,让这里成为居民日常休憩、党群议事的“共享空间”。此外,五星社区也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居民们在参与中增强了对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大面街道老旧小区治理过程中,历史文化元素不仅提升了小区的颜值,更打造了幸福品牌。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培育文化品牌、营造共治空间,居民们在参与中找到了归属感和幸福感,老旧小区也真正实现了从“治理”到“善治”的转型。

大面街道的老旧小区改造,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多元共治构建空间美学,文化赋能打造幸福品牌,让老旧小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大面街道将继续深耕共建共享共治理念,让更多老旧小区成为“有颜值、有温度、有记忆”的幸福家园。(作者 大面)

图片

图片

洪柳社区老旧小区治理前后对比图。受访者供图

图片

图片

民乐社区老旧小区治理前后对比图。受访者供图

图片

图片

五星社区老旧小区治理前后对比图。受访者供图

图片

图片

东洪社区老旧小区治理前后对比图。受访者供图

图片

图片

玉石社区老旧小区治理前后对比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