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点评 | 风沙线上写青春:内蒙古青年在“三北”战场诠释奋斗者荣光

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有一支驻守在防沙治沙前线的年轻队伍——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这支42人的队伍中,66%的成员是35周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在广袤的沙海上,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一片片新绿。

图片

当无人机在沙漠上空测绘出精准的地形图,当智能传感器自动调节着每一滴水的灌溉量,新时代的治沙人正用科技书写着与老一辈治沙人不同的绿色传奇。

图片

在治沙青年突击队中,“90后”王丹阳是科技创新组的一员,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的科研人员。5年前,王丹阳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毕业后,来到防沙治沙一线工作。王丹阳说:“测量沙生植物生长状况,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是我经常要做的工作。”

图片

1996年出生的苏慧是磴口县防沙治沙局业务科室的员工,参加工作不到两年时间,谈起压沙技术头头是道。苏慧说:“一拉二铺三压,拉线铺草压草都有严格要求,刚开始接触这个工作有些困难,不会用巧劲儿,体力上感觉跟不上,现在越来越有技巧,轻松多了。”

图片

治沙青年突击队宣传报道组成员崔冉昕乐观爱笑,总是抱着相机到处跑,她自嘲是青年突击队里的老人,其实也刚满35周岁。崔冉昕对治沙人有着特殊的情感,他的父辈作为土生土长的磴口人,治沙40载,自幼在沙漠环境中长大,吃着沙子拌饭、睡在沙窝铺,他们那代人从小就立志让大漠变为绿洲。

图片

在一代代治沙青年突击队与当地群众的不懈奋斗下,210万亩乌兰布和沙漠披上绿装,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9.1%。全县年沙尘日数、大风日数,由2020年的14天减少到2024年的10天左右。如今,磴口县各类生态治理和沙产业经营主体达90余家,打造了荒漠中药材、沙区养殖业、沙漠生态旅游等特色沙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

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高欢欢表示,当代治沙青年继承了前辈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并以创新思维开拓治沙新模式。面对挑战,他们以“破题思维”迎难而上,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品格。如今,当更多青年将个人梦想植入西部沃土,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篇章必将更加恢弘壮丽。

高欢欢:在广袤无垠的乌兰布和沙漠,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他们以青春之名以科技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治沙记”。为祖国的生态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他们的故事是对“青年立志做大事”这一时代嘱托的生动诠释。

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突击队员用黏土柴草固沙,到今日青年以科技创新续写绿色传奇,70年的治沙接力中,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敢教沙漠换新天”的信念。青年们顶着昼夜30℃的温差,在风沙中测量每一株幼苗的生长数据,他们以“破题思维”直面挑战——当治沙进入“深水区”,单纯人力已难突破瓶颈,唯有创新才能啃下硬骨头。这种精神,既包含“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又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的品格。

与传统治沙人“人拉肩扛”的刻板印象不同,当代治沙青年最鲜明的标签是“科技范儿”。这些年轻人善用无人机、遥感监测等现代工具,将实验室搬到沙海,用数据驱动决策,展现出“知识型治沙”的独特优势。科技赋能荒漠化防治,是为三北工程提供科学方案的底气。面对乌兰布和沙漠这一生态治理的艰巨任务,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作为。他们不仅继承了前辈们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更在此基础上创新治沙模式,提出了光伏板上发电、板间种植、产业跟进、带动乡村振兴“四位一体”循环产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不仅有效治理了沙漠,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他们的奋斗证明,西部不仅是生态屏障的主战场,更是青年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当个人理想与“国之大者”相连,沙粒也能聚成塔,平凡亦能成就非凡。 

风沙线上,青春如歌。内蒙古治沙青年以科技为矛、以信念为盾,在“黄”与“绿”的较量中,标定了青春的价值坐标。在祖国的西部边疆,有无数像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这样的青年群体,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当更多青年将个人梦想植入西部沃土,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篇章必将更加恢弘壮丽。 

记者:武   婧、孙雪梅、巴彦淖尔市融媒体中心邬恩美

编辑:赵晓

审核:常俊青

监制:和   岩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