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以下简称:渝厦高铁重庆段)正式建成通车。随车机械师、行车人员、轨道精调师……高铁通车的背后,是一群铁路人的夜以继日的全力护航,他们用自己的坚守,书写着交通强国建设的答卷。
随车机械师:我值乘开往家乡的高铁
6月27日,渝厦高铁重庆段正式开通运营,成都铁路局重庆车辆段动车组随车机械师蒲开文作为首批值乘团队的一员,将值乘列车驶向家乡——黔江。
随车机械师蒲开文
“对我来说,值乘首趟返乡列车意义非凡。”蒲开文表示。这意味着从黔江到重庆中心城区,自己职业生涯实现了四次大跨越。
“这条穿越武陵山区的高铁新线,将重庆中心城区与黔江的时空距离从4小时压缩至1小时内,将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黄金动脉。对自己来说,能亲自感受经历家乡的每次速度革命,非常自豪。”蒲开文表示。
今年,渝厦高铁重庆段联调联试期间,为尽快熟悉业务,这个团队的每一名成员都积极利用值乘空余和休息时间向参与调试任务的同事了解新线沿途环境特点,总结线路值乘重点难点,提前掌握值乘车组故障高发频点。
“这一切只为在值乘开往家乡的动车组列车时,为乘客们提供安全、舒适的旅行体验。”蒲开文表示。
行车人员:反复调试“中枢神经” 筹备新站开通
6月27日,重庆东站正式投用。重庆车站重庆东站车间的张强和并肩作战的同事们笑容满面,合影留念,定格这意义非凡的时刻。
重庆东站车间的张强
张强在铁路上干了近10年,今年2月,有着丰富运转现场经验的他和同事们陆续接到前往重庆东站参与提前介入工作的通知。
“那时的重庆东站,还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施工机械来回穿梭,震耳欲聋的施工声不绝于耳。”张强说,面对这样的场景,他既兴奋又有些不安。兴奋的是能参与到如此重要的项目中,忐忑的是担心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
新站开通前的筹备工作千头万绪,工作量超乎想象。前期介入组从基础建设、信息系统、行车组织、职工培训等方面提前介入重庆东站各项筹备工作。他和同事们扎根现场,对闭塞设备、联锁设备、列控系统、通信设备、调度集中系统等保障铁路安全高效运营的“中枢神经”进行运用调试,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为确保联调联试工作顺利进行,有效把控安全风险,张强提前组织车站人员学习联调联试相关技术文件,研判行车安全风险,组织人员熟练掌握CTC、联锁等设备操作。
作为参与新线建设前期介入工作的一员,张强满怀期待,盼望着南来北往的旅客能在重庆东站便捷、顺利地踏上旅程。
轨道精调师:每天弯腰数千次 校准高铁线路设备参数
飞驰的高铁上,盛满水的杯子滴水不洒、硬币可以稳稳立起来这些“绝活”相信很多人都见过。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每秒钟运行近100米,如何才能保证列车运行又快又稳?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轨道精调师,他们在钢轨上下足“绣花功夫”,让数吨重的钢轨以0.2毫米为单位移动,确保高铁快速平稳运行。
“新线铺轨后,会存在很多肉眼看不出来的高低起伏或不平顺的情况,列车高速运行时,微小的误差都会影响旅客乘车的舒适度。”涪陵工务段工长王飞说,精调作业就是对线路的几何尺寸等进行精细调整,保障线路开通后,列车安全平稳运行。
涪陵工务段工长王飞
轨排架精调时,需要逐枕采集数据,做好平顺性,轨距,高低,道床板中线逐枕偏差不大于0.2mm,由涪陵工务段进行数据分析,达到要求才能浇筑。
精调期间,王飞和同事们每天行走步数达到2万余步,弯腰检查上千次,人均调整扣件1000余套,确保钢轨的“高平直度”与铁路线路的“毫米级平顺”。
通信工:“中国速度”背后的“青春精度”
在渝厦高铁重庆段即将迎来开通运营的关键期,重庆电务段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铁路通信工,正日夜奋战在设备精调一线。
在彭水西通信工区,24岁的张吉锐蜷身于设备机柜的方寸之间,这个将32项技术参数烙在脑海里的青年,如同血管外科医生般呵护着上万条光纤的脉搏——每根尾纤弯曲半径必须精准控制在5厘米以上,接口清洁度误差不能超过0.3dB(分贝)。
重庆电务段彭水西通信工区张吉锐
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光缆成端制作的要诀,工友时常感叹,张吉锐对通信脉络的熟悉,胜过导航地图。
百里之外的武隆南站至彭水西区间,重庆东通信工区的李鹏飞和团队攻克特大桥衔接隧道的验收难题。他们既要保证轨旁设备安装误差不超过1毫米,又要克服喀斯特地貌引发的信号衰减。一旦发现问题,这群“设备医生”连夜召开技术会诊,将隐患消除在通车前。
从精密仪器上的微米刻度,到重峦叠嶂间的钢铁弧线,这群“00后”守护者用创新与执着,为新线开通贡献力量。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