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坑20年,怎么看待“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

生物专业还是不是“天坑”?博士值得读吗?喜欢生物,本科应该读什么?出来会找不到工作吗?如果大学选错了专业,怎么办?

高考志愿填报季,我邀请到了好朋友王立铭教授,2001年,他去了北大生物,我去了清华生物。今年是我们毕业20年,正好一起聊聊我们当年是怎么一头扎进生物系,又是怎么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路的。无论你是正在选专业的毕业生,还是在大学里的本科生,或者在考虑读研读博,都希望这一期能让你有所收获~

图片

王立铭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资深研究员


菠萝:第一个问题,你当年是怎么选了去北大生物系的?

王立铭:我中学的时候是个典型的文学青年,那个时候我要选专业的话,是一门心思要报中文或者历史。我还记得特别清楚,初中毕业的时候写作文,讲十年之后的自己。我就讲我读了北大历史系。但是家里很多长辈是学文科出身的,就对我进行轮番的轰炸和教育,说文科不能学。到了高中之后,我觉得理科对我还是挺有吸引力的。至于为什么后来在理科中选了生物,一个是后来搞竞赛,生物是我觉得最有吸引力的,不管是到野外抓虫子,还是在实验室解剖动物,我觉得是挺对我的脾气的,这是直接原因,另外一个是准备竞赛的时候,我读到了杨振宁先生的一个文集,里面有句话当时对我冲击特别大,就讲说年轻人在职业生涯早期,如果遇到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专业,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事情。咱们那时候高中的时候铺天盖地讲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那这不是正好对上了吗?我对生物又很感兴趣,看起来又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这不是很幸福吗?所以就学了。我挺好奇,你当时的契机和我相似吗?

菠萝:我觉得有一些相似性。我也喜欢生物,但完全不知道未来自己要干嘛,以及生物系到底是在干什么的。当时也是听到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觉得这玩意儿应该不差。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是四川县城出来的,前一年四川省的高考状元去了清华生物系。我就觉得学生物应该靠谱。我会觉得高考状元的信息应该是非常多的,她都没有去计算机,经管,而是去了生物系,那一定是很好。

王立铭:有意思。我也想起来了,我们河南前一年的高考状元也去了清华生物系,现在美国做教授,挺成功的。咱们那个时候,高中生就是对于这个大学的专业设置的意图,学什么东西,未来能干嘛,信息仍然是很闭塞的。像你和我的高考成绩都是很不错的,但仍然很大程度上是很盲目的选择了。

对了,我当时选生物,其实还有一个小因素,是我觉得数学不够好。当然从高考来说,数学肯定不差,但我那时候是有一点不自信的,觉得我数学比那种真正的理工学霸还是弱一点。那时候感觉学生物好像不需要那么强的数学,就心安理得地学了生物。

菠萝:你比我强,我当时高中的时候觉得我数学相当可以,但到了清华我才意识到所谓的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差距还大。我记得大一学微积分,直接就把我干懵了,但有些北京上海,或者参加竞赛的同学,他是学过微积分的,会觉得特别的简单,然后就对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王立铭:你说了我的痛处。我整个大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第大的第一个学期,高数期中考试只得了60分。我估计还是老师同情我,让我及格的。

菠萝:经常有人问我,去清华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觉得最大影响就是让我意识到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此以后,我的这个心态就摆得特别的平,很难骄傲。以前我在四川小地方号称学霸,结果到学校发现:我是宿舍里面的最后一名!

王立铭:我和你有一样的感觉,就是发现学啥都有比我学得好的,更要命的是他们比我早几年就已经学会了,这个感觉是非常强烈的。不止是专业课,还包括业余爱好,体育、艺术、社团这些。不过,这个对我的刺激可能和你不太一样。我的感觉倒不是说我不能骄傲,人外有人,而是我要想闪光,就一定要找到一个特别适合我的生态位。总不至于这个世界上所有事儿,一个人都干得比我好。就像笑话里讲的,我象棋比羽毛球冠军下得好,羽毛球打得比象棋冠军好。这也是我后来为什么花了很多时间写东西的原因。我文笔肯定不算好,但在科学家里田忌赛马一下,我可能算是写得不错的。寻找差异化这个根子是从北大受虐就埋下了。

菠萝:你现在怎么看待“21世纪是生物世纪”这句话呢?

王立铭:这句话对咱们那个年代的孩子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咱们上了大学,包括毕业读研究生,再到工作,大家吐槽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都感觉有被前辈们欺骗的感觉。但其实要回头想,我觉得从科学技术的层面来看,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句话毋庸置疑是正确的。都很难想象,过去20年多年,生物这个行业里诞生了多少能改变世界,改变行业的东西。比如说你特别熟的肿瘤,PD1免疫药物就是在最近20年里诞生的,完全革命性地颠覆了肿瘤治疗的范式。还有RNA疫苗,也是革命性的,疫情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甚至改变了疫情防控的走向。也包括经常在新闻头条,包括科幻里提到的基因编辑、光遗传,人工诱导干细胞,等等。它们可能还没有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但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家对未来的想象。从这个角度来说,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我觉得一点毛病都没有。

菠萝:但为什么生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好像没有这么乐观?这好像才是吐槽最多的点。

王立铭:你说的这个非常对。就是看起来这个产业高歌猛进,科学前沿在一日千里,但为什么我体感不是这么回事?我觉得有俩原因,一个是大学学科和产业需求之间的错位。北大生物系是一个老牌专业,我印象非常深,就是我们大一几乎没有接触任何和前沿生物科学和技术相关的东西。我们专业学的是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哪怕到后来学更前沿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很多也是从非常古老的东西讲起。等讲到前沿的东西,这学期都快结束了。换句话说,经过大学四年学习之后,大家会对生物学这个学科建立基本认知,但是拿到产业里是用不上的,它们需求主要是围绕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比如蛋白质、免疫,癌症生物学等。从达尔文时代开始,生物学本质上是博物学,着重在于对自然现象的收集、归纳、整理,我们现在还受到这个影响,所以书里学到的和考试考的都是大量的事实记忆,造成学科的设置落后于今天产业的发展。

但说实话,哪个专业不错配?大部分本科专业学习都很难直接对口就业方向,但是生物为什么最经常被吐槽就业的问题?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技能的可迁移性。很多专业虽然也错配,但是他学到的技能迁移到别的就业方向比较容易,比如说数学,你学了这个能力,或多或少也能用到编程,建模这些东西去,所以数学专业毕业可以到华尔街去做股票交易,这种就叫可迁移技能。但咱生物学到的这些技能,怎么解剖植物、解剖动物,提个质粒,跑个DNA胶等,技能可迁移性是很弱的,你没办法到基金公司去看显微镜,对吧?这就导致一旦专业错配,学到的就全是屠龙技能,到哪儿都用不上。

菠萝:我自己也参与过一些生物背景人员的招聘。比较迷惑的是,一方面大家吐槽找不到工作,好像供过于求,但另外一方面你去招人的时候,符合要求的人又很少。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王立铭:这个问题我觉得不限于生物系。原因的话,我觉得一方面是大学没有给学生们提供足够好的机会和平台,但更重要的,很多人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大学的机会和平台。

高中到大学需要一个心态上的转变,但很多人没有很好的完成。别说本科生了,很多研究生都没有完成。这个转变是什么?就是咱们高中是明确任务导向的。高考就这几门课,就这些知识点,出题人无非五花八门地花样翻新出题来为难你。你要做的就是心无旁骛,放弃其它的杂念,这目标非常明确的事儿全身心投入搞好。这个过程中,你别给我谈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因为高考和你喜不喜欢没关系。你再不喜欢数学也要考,英语也要考,学生就给我全身心地去战斗,把这个分数拿到。能搞多好搞多好,最终就反映在你的高考总分上。

但进入大学,人生课题就发生了180度的变化,变成了你要为自己选择一个目标:我到底要干嘛?然后把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的资源和机会尽可能地抓到。大学,特别是好大学这方面提供的资源是非常多的,不管是课程、社团、实验室机会、实习机会等等。但问题是18岁之前,咱们的孩子没有被培养过这个能力。不止没有培养过,有可能被刻意打压。中小学你有啥权利决定你要啥?这个是高考出题人决定的。这就导致很多人进入大学,还是一样的思维。我起了个名词叫“好学生心态”,就是我抛开个人好恶,别人要我干啥我就干啥。学校要考试,要排名,有GPA,有奖学金,有优秀毕业生名额,有出国名额,有保研名额,所以大家就不管我喜不喜欢,我要把这事儿搞好,否则我就对不起在大学的时间。有的研究生也都还是这个状态:明明不喜欢做研究,但为了不放弃我排名前几的GPA,一定要到清华读个博士,证明我是个好学生。

到了大学之后,心态要变成发现你喜欢什么东西,然后去追求它,而不是别人让你把什么东西搞好,你就把什么东西搞好。

菠萝:同意。其实你大学进了什么专业,也不是一锤子买卖,你还有很多机会。

王立铭:大家想到不是一锤子买卖,可能会直接想到转专业,但实际上这都不是一个必须的事情。你怎么就知道转过去的专业你就喜欢呢?为什么非要换个专业才能学到别的东西呢?不止是清华北大,很多大学资源都不少,哪怕我们不转专业,如果觉得自己对哪些事情感兴趣,我们可以去听课,去参加社团,自己找实习。大学应该是一个广泛探索的平台。这四年我们要把愿意尝试,能尝试的机会都试一遍。也许四年之后,等到快毕业的时候,你就非常明确哪件事儿是我很想做的。这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度过大学四年的方式,就玩了命地探索,别把时间都花在专业课搞GPA和打游戏上。学费已经交了,只要不挂科,学校也不会把你赶走。那咱不赶紧挥洒,更待何时?

菠萝:很多人问过我一个问题,如果真想读生物的话,是不是一定要读到博士?你怎么看?

王立铭:首先,如果你未来想从事一份和科技相关的工作,无论是有天然兴趣,还是觉得对自己和社会都能带来巨大价值,那我觉得生物专业还是一个挺好的选择,毕竟过去二十多年真正改变人类的很多发现都集中在生物医药这个赛道。但是,我会强烈建议你要么本科先别学生物,要么本科学生物的同时,辅修一个其他可迁移技能更好的专业,比如说数学、物理、计算机这些。主要是为未来做个储备,先不要All in生物。

如果你经过大学之后,生物研究或者产业对你仍然有巨大的吸引力,那我觉得这时候就不用犹豫了,直接All in,就应该去读一个生物的博士,因为生物学的全部前沿,以及方法论都是在实验室里,这不是在大学课堂上,所以你需要读博士,花五六年时间,比较系统地在实验室掌握现代前沿生物学研究是用什么方式做,怎么样提出科学问题,怎么样做研究,怎么样总结和报道你的成果。如果你对产业感兴趣,那产业在发生什么样的事儿,哪些方向需要人,需要什么样的技能,都是需要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的。

菠萝:是不是即使喜欢,本科也可以先不学生物,而是先学别的专业,未来确定了再来读生物相关博士?

王立铭:是的,我觉得未来生物学的重大突破会越来越依靠从其他专业来的新技术,新思想。生物研究从老祖宗开始就是作坊式的,有点炼金的感觉,所以很多知识是没法体系化的,导致个人经验、判断,包括运气和体力都变得非常重要。后来别的专业进入,让生物学有了很大提升。别的不说,DNA双螺旋最早的发现者之一克里克,就是学物理转过来的。还有学化学的,学计算机的,学大数据的,包括现在学AI的,这些人让生物学研究变得更有效率,更有价值。你就先去学别的,再回来打击我们,这可能事半功倍。

菠萝:读博士对我自己的影响至少三方面。一是拿个博士学位还是比较受人尊重,第二个是开拓了更多可能的机会,包括你当时去做咨询,博士应该也是有帮助的,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是给我培养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因为做实验也好,做公司也好,做公益也好,其实都是在解决问题。你看到未满足的需求,然后形成猜想,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不行就再试。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博士的经历对我是非常重要的。

王立铭:你说的我非常同意。生物系本科学到的基本是已经得到公认的知识,没什么好质疑的,但一旦进入到博士阶段,你基本上就是在最前沿游走,用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方法论,就是你要提出大家还没有共识的猜想,然后要自己想如何用逻辑上严密的方法论,去一步一步测试它。如果发现是错的,那什么可能是对的?如果是对的,那下一步推论是什么?我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它?博士的这套方法论培养,对我来说价值是非常大的。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哪怕是很多成功人士,当他做决策,采取行动的时候,经常都是拍脑袋的。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有所谓的路径依赖,从个别成功的经验里出不来,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本来就是拍脑袋成功的。当我们学到一套用理性思维方式来看待一个复杂问题,把它拆解成小问题,然后用符合逻辑的方式来分析和解决它的时候,这个能力是超过很多人的。

我毕业之后去波士顿咨询(BCG)做了一段时间的咨询顾问,后来也给一些互联网大厂做战略顾问,完全是跨界的。里面涉及到公司战略,公司业务,甚至包括公司组织结构的分析,和我的生物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我意识到,当我使用这套逻辑分析的方法论,得出的结论大部分人是信服的,因为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这样分析过。

菠萝:不同实验室对博士的训练也差异很大吧?

王立铭:对的!不是每个生物实验室对每个博士生都有意识做这种培养的。很多实验室到今天都还是劳动密集型,甚至是流水线工作。研究生进了实验室就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固定工种,要不断重复把一个事做好。在这类实验室里,你的关键成功要素就是效率和时间管理。这些技能确实也重要,但逻辑思维能力可能就锻炼不起来了。因为你不需要逻辑,你只需要把你手头那件事干得足够好就行。所以如果要读博,我建议要留意找一个能锻炼逻辑思考技能的实验室。

菠萝:有道理。我自己读博的时候,导师就给了我很多自由度去探索。如果一个试验不成功,我们会在一起分析为什么不成功。这种交流给我很多思想上的奖励,让我觉得很兴奋,就连实验失败这件事儿也变得很有乐趣。

王立铭:作为一个教授,当然要产出科研成果,这本身也是对社会,对纳税人的一个交代。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下一代的科学家和从业者。我不喜欢像流水线的实验室,就是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很可能不是合格的。即使他未来侥幸获得了一个教职,也只会重复这个模式。我觉得生物这个行业不需要这样的流水线工人,我们需要有创造力、有热情,有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来帮助中国的生物药产业走向巅峰。

菠萝:假如从事生物领域工作最好要读博士,那家境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家里很指望挣钱的孩子,做生物这一行就要非常谨慎?毕竟很有可能30岁之前都很难有比较好的收入。

王立铭: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其实变过好几次。在咱们那个时代,我确实是同意的,如果你人生的容错率不够高,我不太建议学生物的,因为确实周期太长了,而且失败率也不低。既然是做前沿研究,就没法保证心想事成。如果课题失败了,博士晚两年毕业,或者毕业后还要再做好几年的博士后,对收入确实是影响蛮大的事情。

但这两年我的心态略有一些变化,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各行各业找工作都变难了。就连计算机、互联网,金融的就业前景都远不如前几年了,而且很可能再也回不去那个浪潮了。现在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考公考编,本质上也是因为没有一个爆发性的产业机会了。相对来说,生物医药的这个产业的前景不算差,尤其在科技相关的行业里算是不错的。一方面因为中国生物医药底子是比较弱的,整个产业体量才到美国百分之几的水平,还是非常低的。直到最近这十年,中国才刚刚开始有了自己真正的创新药行业。逐渐有了一些用工程技术创新做出来的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东西,比如抗体偶联药物(ADC)和双抗,所以也带来了相应的产业机会。

所以我现在看法更偏积极这一侧了。如果你确实对这个专业有基本的兴趣,那么投入几年时间读一个博士出来,也许正好赶上中国生物医药的黄金时代,找工作还是很有希望的。

菠萝:是不是大家首先要转换一个思维,就是读博士不只是为了去当教授,更多应该是奔着产业需求去?就像计算机一样,多数人会去公司工作,而不是留在学校。

王立铭:正是我想说的,咱中国人读博,可能都觉得我要一路读到头,然后留在大学教书。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刚才我讲的好学生心态。但实际上我们看具体数据的话,哪怕你是顶级名校哈佛耶鲁,北大清华的生物博士,能在大学做教授的比例都是非常低的,肯定远低于10%。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你想想国内的一个导师,平均每年能收2~3个博士,他一辈子工作30年,那就是50到100个博士生。如果教授岗位数量不增加,也就意味着这50到100个博士生要竞争一个他退休之后的岗位。就当然是粗略的算法,但毫无疑问,这个比例是极低的。

所以大家在读博士前就需要有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甭管你有多强,统计上大部分博士是要去业界的。反过来讲,你读博的时候,也需要为你将来到业界工作做准备。

菠萝: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是,博士名字听着是“博”,但其实做的东西很“窄”,应该叫窄士。所以读生物博士的时候,为了未来更好找工作,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

王立铭:一个是选博士方向。既然绝大多数人是要到业界去的,那肯定应该尽量选一个和业界有密切关系的方向。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能掌握的技能,是不是和业界有关,可能是首先要考虑的。这个和文章关系不大,你别光看哪个实验室顶级刊物发的多,你就去了。

当然,咱们是在讨论现实生活。如果是真爱,那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因为真爱无敌!如果你就喜欢做生态学研究,对去野外有巨大的爱好和兴趣,那没问题,只要家庭容错率还可以,那我完全鼓励你去做。人一辈子能有几个愿意托付终身的爱好?这是非常好的。

第二点,就是博士研究的时候,确实工作范畴是很窄的,因为你要单点突破,你要在某一个前沿领域死磕,你只能找一个点。但我对自己博士生的一个建议,就是你的日常工作要很窄,但别把日常生活和视野也搞很窄。比如说读论文,对于万众瞩目的新突破,甭管是哪个领域你都应该读一读,知道各个行业都发展到哪儿了。或者各个领域的顶尖老师来做学术报告,你应该去听一听,不然就是浪费资源。

另外,我觉得最好在博士期间有个机会到业界做实习,当然很多老师可能不一定同意。在我的实验室,我是一直鼓励大家,如果科研和论文条件已经差不多能毕业了,那可以找一两个暑假去做实习,我有时候还会帮他们找。去看看业界在干嘛,有没有喜欢做的工作。

菠萝:除了在学校科研,和去企业做研究,读生物还有什么就业方向可以考虑的?

王立铭:咱先明确一下,生物有没有博士,找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就业方向。没有高下之分,但方向会完全不同。

我先说本科或者硕士。这个时候你的专业技能是拿不出手的,因为你只上了一些课,生物研究的一些基本逻辑和技能你都没接触过。这个时候找工作,和生物专业关系不大。你需要展示的就不是你学了多少门课,考了多少分,而是我旁听了哪些感兴趣的话题,参与了哪些我关心话题的项目,比如田野调查、实验室研究、社会调查,我参与了哪些社团,培养了我什么爱好。你的形象就是一个接受了通识教育,有自己热情爱好,有在社会上立足基本技能的通才。千万别钻在某些具体课程的GPA这些去卷,因为对于你将来的工作来说,你专业考了多少分,是九十还是八十,人家也不会太在意的。

菠萝:确实,我的同学里面,不少不喜欢科研的本科就出去工作了,后来在社会上都发展得非常好。如果你只是本科或者研究生出来,咱就别让专业把自己限制住。我们有一个同学特别厉害,做服装这一块,做到了一家公司的老大。他最开始去当连锁服装品牌的店长,凭他的学习能力和清华经历,完全碾压其他店长。

王立铭:大家想想,今天中国人里大学本科率才4%。你在大学掌握的看来可能很平淡无奇的技能,在一个非高精尖科技行业可能就有碾压的效果。我印象特深的是我大学室友。大学期间就倒腾水货手机,毕业后就到互联网公司,一路做到很高的位置,后来又自己创业,混得风生水起的。这种和生物专业有啥关系?但是大学给了他四年的试错平台,而且成本很低的试错平台,我觉得是非常值得利用的。

菠萝:那读到生物博士的那些人呢?

王立铭:如果你读到博士,默认第一你对这个专业起码不反感,第二你基本能力在线,第三,你还愿意在这个行业里继续工作。如果这三点都不成立,我建议就赶紧转硕退学,咱别浪费自己光阴。

博士是截然不同的就业方向。学术教授职位是最常规的一个思路,但比例肯定是非常低。另一个可能有在正教授下面做类似副教授、助理教授的工作,所谓的小老板PI。他也会独立从事研究工作,但是整个大方向和基金来源都和顶层的正教授是直接相关的。如果你还想做研究,但竞争不了顶级金字塔的位置,这个也不妨作为出路之一。

接下来就是业界了。咱们21世纪初入学,那时候中国真没有什么生物技术产业。咱们同学如果到了药厂,基本上都转销售了。这20年下来,变化其实挺大的。首先,中国本土的企业成长很快,在市场站稳脚跟之后,也开始规模化地建立研发的能力。跨国药企也在投入。虽然中间有一些低潮,但现在跨国药企又开始在中国谈落地研发中心的计划,我相信也是看到了中国这些年产业的崛起和人才储备的增加。

这两年伴随着资本泡沫破裂,这个行业退回去了点儿,没那么多就业岗位了。但我还是比较乐观,因为国家要发展生物医药,资本、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都不缺,那这个事儿大趋势是不会变的,无非是波峰波谷的问题。所以博士毕业在中国找到一个收入还不错的研发类型工作,我觉得还是相当有机会的。你的看法和我接近吗?

菠萝:我同意整个生物医药还是一个不错的领域。而且去工业界也有各种各样的岗位,不止有研发,还有销售、战略,申报等各方面,关键是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那个点。生物博士学历永远是加分的。

王立铭:我也有类似观察。就是和生物医药相关,但并不直接做研发的岗位上,博士学位的加分是非常大的。因为大家默认你只有读了博士,才能看得懂产业里第一线发生的事情,比如研发了一款新药,是什么靶点,有什么技术差异化,大家默认没有博士你看不懂。而且这个时候,大家对你的要求比单独做研发还要高,你需要理解行业动态,对前沿研究动向,业界动向都要熟悉。如果你感兴趣的就业方向是这个,博士期间除了把自己的研究做得差不多。还要多读论文,多读行业新闻,找一些实习机会,以及和行业的前辈多讨论,这是必须做的事情。

菠萝:我太太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读生物博士其实挺顺的,发表论文也不错,但毕业后就明确不想继续做科研了。她自己非常喜欢读文章,写文章和逻辑分析,所以后来又去读了法律的博士,现在做国际生物医药专利。这一行门槛特别的高,因为要求生物背景、法律背景、英文读写能力都要很强,因此就业的竞争不会很激烈。找到自己喜欢的交叉点挺重要的。

王立铭:我太太也是完全一样的例子。她也是生物博士,但是毕业前就明确肯定不想做研究了,所以她也是读博期间同时读了一个Regulatory Science的硕士,国内叫药事管理。她后来找工作就逐渐往这个方向转,包括药品上市前注册,上市后管理和监管沟通,逐渐更进一步地管药品上市前的临床。这样也是找到一个生物和其他行当的交叉领域,生物博士也是有很大的加分的。

菠萝:最后想问你几个简单问题。如果让你现在重新回到2001年,你会选什么专业?

王立铭:我大概率还选生物,但可能会辅修一个我比较喜欢的社会科学专业。

菠萝:如果你孩子今年高考,你会建议报什么专业?

王立铭完全让他自己定。但对选专业和选职业,我会有两点建议:要么你真爱,因为真爱无敌,能克服困难,要么就选一个手艺,因为手艺能帮助到别人,给你带来巨大的价值感。

菠萝:填志愿的时候,大学所在城市,学校排名和专业排名,这三个的优先级会怎么摆?

王立铭:首先,专业排名我会放在最后,甚至我都认为它不是一个参考因素,完全不重要。前面两个有点难讲,因为大学排名和城市排名很多时候是相关的,因为集聚效应,大城市的学校往往发展更好。如果一定要让我选,那城市排名第一,大学第二。

菠萝:你觉得生化环材四大天坑里,生物是最好的吗?

王立铭:第一,天坑是个情绪化的说法,而情绪一定是落后于现实的,它有一个滞后期。今天我已经不太倾向把生物放在天坑里了。我不了解其它几个专业的产业动态,但基于刚才咱们的讨论,生物在整个理工科里排个中等偏上,应该是没问题的。

菠萝:最后一个问题,请你对现在读高中,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孩子说两句,你会说啥?

王立铭:如果只有两句话,第一个就是杨振宁先生那句话:一个从事某个行业的年轻人,正好碰到了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如果你真喜欢生物,那你应该会是一个很幸福的人。第二,你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别太高估自己对一个东西的兴趣。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更多的精力要放在好好探索这个世界上,而不是相信自己就是生物专业的天选之子。

菠萝:谢谢立铭。祝福不管是十几岁的孩子,还是二十、三十多岁,甚至更年长的人,都能乐观积极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致敬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