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
中国人民银行九江市分行
在例行整理储蓄国债到期未兑付台账时
发现一笔2000元的
三年期凭证式国债时隔13年仍未兑付
这笔国债
由卢女士于2009年8月
在中国建设银行江西九江浔湖支行认购
由于历史原因
她购债时未留存电话号码、
具体住址等关键信息
且国债到期后始终没有兑付
多年来一直处于失联状态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
建行江西九江分行
在当地人民银行的指导下
迅速行动
多方寻找卢女士信息
查询中
工作人员发现卢女士曾在办理其他业务时
留存了工作单位信息——
武宁县某单位
于是,九江分行
又请武宁支行协助前去了解情况
得知卢女士已去世多年
其女儿张女士在九江市区工作
然而
联系张女士的过程并不顺利
九江分行工作人员多次拨打张女士电话
均无人接听
一开始
听筒里传来的“嘟——嘟——”声
无人在意
几天后
每一次振铃都让拨打电话的建行人
期待抬高一分
却又在无人接听的提示音中重重落下
“会不会是号码错了?”
有人猜想
“核对过好几次了......”
有人回答
后来
“还是没人接吗?”
“是啊”
成了同事之间的常见对话
电话那头持续的沉默让人心里没底
杳无音讯的迷茫
让人既焦急又无力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坚持联系十几天后
张女士终于接听了来电
那一刻
电话这边的建行人都重重地松了口气
电话虽然接通了
但张女士的防范意识较强
对这件事持怀疑态度
且拒绝沟通
为彻底打消张女士的疑虑
九江分行组织人员查阅档案室原始资料
找到了原始购债凭证
邀请张女士通过手机银行
对客户经理身份进行验证并添加企业微信
将原始购债凭证发送给她
20分钟后
电话那头传来释然的笑声:
“没想到真有人能为陌生客户
坚持打十几天电话”
进一步了解情况后
工作人员得知
卢女士的户籍和联系方式均已注销
而张女士在办理遗产过户前
并不知道母亲购买过国债
未对已到期的国债进行挂失支取
导致这笔国债遗产
没有跟随定期一本通存折
转至张女士名下
针对这一特殊情况
九江分行在确认了张女士的
合法继承权后
按照程序将该笔国债划至张女士名下
随后
九江分行与张女士约好时间
为其开通国债兑付绿色通道
并办理了国债兑付业务
至此,这笔沉睡13年的国债遗产
终于“归位”!
从尘封档案中一点一点拼凑出的线索
到连续十多天拨打无人接听的电话
从顶着质疑验证身份
到协调各方确认继承权
……
这场看似普通的国债兑付
背后是数十名银行人跨越市县
联动多方的接力行动
面对兑付过程中的重重波折
银行人始终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转化为一次次主动作为、
一场场跨域接力
最终让沉睡的国债“回家”
让银行的温度穿透时光、抵达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