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 | 从“就业稳定器”到“消费引擎”:民企的双重使命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已成为稳增长的关键抓手。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凭借其机制灵活、创新活跃、市场敏感度高等独特优势,在激发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被高度关注并进一步推动其发挥作用。


原文 :《释放民营企业提振消费的潜力》

作者 |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陈东    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研究员    朱天一

图片 | 网络









民营企业在提振消费中的多维作用









民营企业是消费市场活力的源泉。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重要特征。截至2025年1月底,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达92%以上,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直接影响消费市场的活力。首先,能迅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在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决策机制灵活,能够推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其次,能迅速应对消费市场的波动。民营企业经营模式的灵活性使其能够迅速调整生产和营销策略,适应市场波动,从而激发消费潜力。如在此次美国关税政策下,一些民营企业能迅速调整经营策略,或转向非美市场,或瞄准国内市场需求,减少市场变换带来的损失。最后,能积极参与市场良性竞争。民营企业天然具有市场竞争的基因,相互之间的良性竞争可以不断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价格优化,使消费者获得更高性价比的产品,进而刺激消费增长。


民营企业是稳就业保收入的主体。就业是消费的基础,稳定的就业和收入增长是提升消费能力的前提。首先,从宏观层面上看,民营企业是保就业的主力军。总体来看,民营经济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其次,民营企业可以容纳各个层面的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中国的民营企业数量庞大,广泛分布于各类产业,能提供大量不同层次的就业岗位,满足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尤其是技能水平并不很高的普通劳动者的就业需求。最后,民营企业是增量就业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12—2022年的10年间,全国城镇就业总量增加了1亿多人,其中民营经济增加了1.2亿多人,超过了全国城镇新增就业总量。根据2024年12月全国工商联发布《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显示,民营企业持续发挥就业“稳定器”作用。2023年,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300万户,提供9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


图片


民营企业是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助推器。推动区域和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是扩大国内消费的有效途径,而民营企业在这些重大战略推进过程中可扮演重要的作用。首先,推动区域均衡发展。近年来,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欠发达地区加大投资和经营,带动了当地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进而提升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其次,推动统一市场规则建设。民营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在区域和全国范围内配置资源,推动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其规范化、标准化的经营规则有助于提升全国市场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倒逼各地的营商环境规则统一,为构建不同层级的统一市场贡献力量。最后,推动产业优化重组。统一大市场建设下一步应将改革重点从“市场规则统一”转向“壮大市场规模”,这就需要重点加强产业优化重组,以产业发展带动消费力提升。不同区域重建产业链可能会带来重复建设,导致低质量“内卷”。民营企业以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引领,推动不同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构建与整合,形成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效应,这有助于打破区域行政壁垒,避免低效投资和资源浪费,使政府能够将资源更多地转向民生保障。









从营商环境到生态构建的全周期施策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营商环境是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其质量直接决定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首先,政府应深化营商环境改革。通过流程再造与数字化转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政策透明度与可预期性。严格执行《民营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其次,降低企业负担。针对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较重的现实情况,可实施差异化减税降费政策,如增值税减免或所得税递延。进一步研究降低企业缴纳社保压力较大的有效对策。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第三,清理民营企业被拖欠款项。除了要严禁政府和国企对民企的拖欠款项,更要高度关注和清理一些大型民企对中小民企的款项拖欠,以及以商票等来结算的现象。最后,对特殊困难企业提供定向帮扶。在全球贸易壁垒升级背景下,政府可联合商会组织对所在地企业进行全面摸底,对受冲击大的企业在税费上实施减免或缓缴,在出口信保方面提升理赔追偿服务的响应速度。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消费新趋势。创新是推动消费升级的核心动力,而民营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也是以创新驱动国内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首先,以产品和服务质量创新推动消费升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种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营企业需要及时跟进并满足这种消费升级需求,推动产品和服务消费向更高层次迈进。如打造“AI+”产品,推出智能家电应用,以高科技含量、智能化功能,满足消费者对便捷、舒适生活的新需求。打造高端养老社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满足部分老年人及其家庭对于高品质养老生活的需求,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升级。其次,以模式创新推动消费升级。民营企业可积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推客带货等方式,打破传统销售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购物体验。在交通、住宿、办公等领域推动共享经济模式实践,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打造各类体验式消费场景,如主题公园、沉浸式展览、DIY手工坊等,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增强了消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最后,以场景创新推动消费升级。民营企业可结合各地发展现状和文旅资源,积极打造消费新地标,参与商圈改造提升、建设特色街区、打造文化旅游景点等项目,推动商业、旅游、文化、娱乐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创造出更多元化的消费场景,从而促进城市消费的增长。这些措施不仅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还通过供给侧创新拉动消费增量,为经济内循环提供动能。


三是推动区域协同,激活地方消费潜力。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全国消费市场的整体活力。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可成为弥合差距的桥梁。第一,政府应优化区域政策推动民营企业投资。在不违反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通过产业基金支持、产业链配套、产品定向采购等措施,引导推动民营企业向中西部地区及农村地区投资,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如文化旅游与农产品加工。第二,加强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网络与数字基建,降低民营企业市场进入成本。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和政策机遇。搭建公益性平台,推动供给与需求的双向互动,激活区域消费潜力。第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这些地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到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图片


四是加强监管引导,构建可持续消费生态。民营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需平衡社会责任以维护消费市场健康发展。首先,政府应完善市场监管体系。通过信息披露与惩罚机制遏制假冒伪劣等行为,维护消费者信任。创新监管方式与手段,加强协同监管,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监管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和执法联动。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分析消费市场数据,精准识别风险点,实施靶向监管。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对网络交易、广告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其次,提升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各级政府要加强舆论引导,打击各种“键盘伤企”现象,宣传民营企业典型,树立民营企业良好形象。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如绿色生产与乡村振兴,通过政策激励提升其社会形象,增强消费者对民营企业品牌忠诚度。民营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公益、乡村振兴等,彰显社会责任。最后,推动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双向互动。民营企业要积极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及时优化服务体验,与消费者建立长期信任关系。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57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