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现代性元素,将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在遇到类似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危机时,来自中国群体潜意识或无意识里的传统文化,会成为再次凝聚共识、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精神资源。
原文 :《现代化危机下回望传统寻求共识》
作者 | 济南大学教授、西京研究院院长 赵建
图片 | 网络
在历史比较法的框架内看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有些国家或地区成功了,比如日本、亚洲四小龙等;有些国家则很大程度上失败了,比如伊朗、多数拉美国家等。那么同样的现代化进程,为什么有的国家成功了,有的国家没有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传统文化差异,蕴含着不同的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的历史与精神资源。可以说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资源,决定着这个后发的国家能否穿越现代化的“历史三峡”,抵达现代文明社会的彼岸。
中国的现代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三个甲子年前的鸦片战争,那是一个传统农业文明古国的后发现代化。当西方依靠工业文明创造的船坚利炮将沉睡在“超级稳定结构”中的几千年的古国惊醒后,三个甲子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就开始为中国走向现代而努力奋斗。随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百年探索,正朝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迈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有了顺利推进现代化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今天,中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城市化率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在加快推进中。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和新时代的使命,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根据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在推进政治、社会、文化等“软件”领域的现代化进程中,会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呈现出“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态势,需要诸多力量的支撑。其中,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现代性元素,将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精神资源。
危机重重:
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现代化、现代性一词虽然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仍然没有公认的定义。一般来说,现代化往往与“西方化”联系在一起。而现代化的西方化,最早应该是发端于英国的一系列经济与政治的运行模式,之后又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从历史的进程来看,现代化一般是指“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社会上的多元化、个性化”,再加上后来的全球化等,共同构成了现代化与现代文明的总体轮廓与时代场景。当现代化与现代文明在英美兴起之后,这一股浪潮快速席卷到欧洲大陆,继而通过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然而,现代化进程绝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惊涛骇浪。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固然以非暴力和平变革而著称,但是之前克伦威尔领导的内战与清教徒革命、之后的英法七年战争依然充满了血与火。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法国现代化的开端“法国大革命”,发源于欧洲大陆的两次世界大战等,都说明在现代化的起源地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充满了残酷的战争,造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伤亡,甚至一度将人类文明的现代成果毁于一旦。除了战争,暴力革命、社会动荡、环境污染、经济与金融危机等更是如影随形。拿环境污染来说,20世纪30年代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40年代美国的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50年代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等,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更是层出不穷,而且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几乎每五年一次小危机,每十年一次大危机。庞大的债务问题、贫富分化问题、政治衰退和社会动荡问题,更是让今天的现代文明积重难返、步履蹒跚。
在国别比较方面,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存在较大的差异。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德研究了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认为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由于受到不同国家历史惯性与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从现代化转型的结果看,有的转型比较彻底,顺利地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比如欧洲、加拿大、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或地区;有的则半途而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遭遇到危机后出现的重大挫折,无法继续向前,于是只能回头从自身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寻找共识和精神资源。伊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巴列维政府曾经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现代化进程,但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遭遇经济和政治危机以后,在伊斯兰革命中重新“退化”为一个封闭的宗教国家。除此之外,拉美一些国家、俄罗斯等虽然不能说是现代化转型失败了,但至少没有完全成功,被历史诡异地锁定在了一个经济、政治和社会停滞的陷阱中。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的最近十五年,新冠疫情以来的最近五年,全球出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债务危机、贫富分化、环境污染、气候危机、去全球化、地缘冲突与大国博弈等问题困扰着人类的现代文明。中国今天的现代化,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现代化历史和现实背景下展开的。
以史为鉴:
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背景
中国的现代化具有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背景。作为一个后发的传统农业文明古国,首先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动开展的。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晚清帝国的冷兵器和落后的作战方式在以工业文明装备的英国船坚利炮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在生死存亡的关口,清政府上下达成了开启现代化转型的序幕。然而最初的现代化,主要还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帝国思维之下,仅仅企图通过购买西方的先进武器和船舰装备而与西方工业国家抗衡以自保。然而1894年的甲午海战击碎了清政府这样简单的军事现代化美梦,清醒后的无数仁人志士开始走上变法和革命的道路。虽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没有真正点燃中国现代化的引擎,但是在积攒着火种和燃料。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力量的形成——这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经济和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的现代化还是以工业化为主。最初的三十年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进行了很多的试错,付出了较大的代价,但也积累了一定的国家资本,保证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政治基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广泛动员起了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每一份力量,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才正式点燃,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创造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奇迹。
在现代化的诸多进程中,工业化率先完成。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占全球比重的17.6%,位列世界第一;2022年占全世界比重的30.2%。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能够生产涵盖原材料、消费品、中高端装备等各个领域的产品,形成了庞大而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如在电子信息、家电、汽车、机械等行业,具备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工业化的完成,意味着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基本完成。2022年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之下,党中央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愿景。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初步完成,中国步入小康社会以后,需要推动更高层面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也是综合考虑了先发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结合中国的国情融合形成的独特模式:考虑到现代化历史中的混乱无序,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考虑到现代化历史中的周期性危机,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高质量发展”;考虑到现代化历史上拜物主义造成的精神危机,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考虑到现代化历史中的贫富分化与社会动荡,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考虑到现代化历史中的环境污染与不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考虑到现代化历史中的战争灾难,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传统中汲取资源化解危机
如果一个后发的现代化转型国家在遇到危机和挫折后,就本能地转身回望,从本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实现救赎的共识和精神资源,那么或许可以断言,一个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现代性元素往往可以成为决定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因素。幸运的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具有现代文明气息的文化和精神资源。当遇到危机后,无论是经济危机、社会危机还是政治危机,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精神往往就成为呵护国家和民族渡过危机难关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几千年的文化资源积累,也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集体潜意识。正如荣格所说,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就是这个民族的命运。
对于一个传统文明古国,现代化首先需要的是世俗化。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就没有浓厚的宗教性和我执性,相反具有非常宽广的思想光谱和宽容性,这让早期的中国现代化很容易兼容并包,吸收现代文明中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成果。其次,中国文化具有高度的实用主义倾向,当看到现代国家的工业文明相对农业传统文明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时,社会很容易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形成现代化转型的共识。最后,现代性的核心是人文关怀和人本主义,中国儒家思想里面具有深厚的仁爱思想,很容易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创造性地转换为现代化进程中普遍性的人文关怀。除此之外,儒家“礼”的思想、道家的形而上学、墨家的平等思想等,都可以通过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资源。
除了现代化进程中的被动兼容与转换,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看作是对西方现代化危机的文化修补和精神救赎: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以修补西方现代化中的混乱无序;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以修补西方现代化中的过度资本主义;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修补西方现代化中的环境污染;根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出丰富精神生活,以修补西方现代化中的精神危机;根据“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思想提出共同富裕,以修补西方现代化中的贫富极化;根据“天下大同”的思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修补西方现代化中的战争倾向……
可见,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是融合了西方现代化中的一般规律,为了规避现代化历史中的各种危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营养。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几千年中国人形成的历史资源,固然因为一些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传统对现代化进程造成了牵绊,但在经历了上百年的冲突和磨合中,已经创造性地转换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和精神保障。特别是在遇到类似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危机时,来自中国群体潜意识或无意识里的传统文化,会成为再次凝聚共识、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精神资源。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57期第3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