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费翔驻村的第1386天。“啪嗒”合上钢笔,当天的驻村日记已经画上了句号。灯光下,卷边的扉页上那句“只有先听懂村民的话,才能走进他们的心,工作才能干得好”,文字依然清晰。从驻村“新兵”到村民口中的“自家人”,这本磨出毛边的日记本里记满了金丝峡镇二郎庙村的晨昏。日记一页页翻过,在那些沾着泥土的故事里,费翔找到了扎根的勇气,也收获了成长。
驻村先驻心
初到二郎庙村的第一天,费翔在四周转了转,熟悉村里情况。“费书记,尝尝刚摘的杏儿!”一位大娘隔着篱笆塞来黄澄澄的野果,费翔感觉心里暖暖的。
回去的路上,村部路边苍翠繁茂的百年老皂荚树上,知了正欢快唱着歌。远处的山掩映在青天白云间,武关河的水蜿蜒流淌,空气里飘着柴火饭的香味儿。“撸起袖子加油干!”他勉励自己,满怀信心地在日记本里写下这句话。
可现实很快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第一次入户走访,村支书王书晶带着他来到了刘大娘家。费翔拿着表格,一板一眼地问:“大娘,您家去年收入多少?家里几口人?有没有人外出务工?”
刘大娘皱着眉头,小声嘟囔:“年年都问,村里不是有记录嘛?翻翻本子不就晓得了?”说完,转身去灶台边忙活,不再搭理他。费翔一脸尴尬地坐着,王书晶连忙打圆场:“没关系,你初来乍到,以后多跟村民唠唠,熟悉了工作就好开展了。”费翔苦笑着点点头,暗暗给自己打气。
驻村一个月后的某天,村干部嵇文君急匆匆地跑来:“费书记,快!孙家和赵家因为地界吵起来了,得赶紧去劝!”
费翔赶紧跟着他跑过去,只见两家人正吵得不可开交,他不太懂当地方言,听得云里雾里。只能硬着头皮插话:“两位冷静点,有话好好说……”
其中一个村民瞪了他一眼:“哪里来的小伙子?站远点,别在这儿管闲事!”
费翔僵在原地,脸涨得通红。他张了张嘴,却只能干巴巴地重复:“别吵了……以和为贵……”毫无底气的声音很快被争吵声淹没。
太阳西斜,村部老皂荚树上的知了突然集体聒噪起来,那声音不再是欢歌,而像无数把钝刀在耳膜上反复刮蹭。费翔耷拉着脑袋往回走。调解失败后,两位村民的争吵声仍在他耳边嗡嗡回响。
村部门口的石阶晒得发烫,他一屁股坐下,抹了把额头的汗。远处,几个看热闹的村民散了,只剩下空荡荡的村部广场和那棵依旧喧闹的老皂荚树。早上信心满满写下的“驻村计划”,此刻正皱巴巴地塞在裤兜里,被汗水浸软了边角。
那天晚上,费翔翻来覆去睡不着。他翻开日记本,写道:“空有一腔热情没用,得真正走进村民心里,才能把工作干好。”
第二天傍晚,费翔搬了个小板凳,坐到村部广场那棵老皂荚树下。这儿是村里的“休闲小站”,每天饭后总聚着三三两两的村民,摇着扇子唠家长里短。
起初,费翔只能干坐着听,偶尔附和点头。渐渐地,他和村民熟络起来,开始模仿他们的语调,时不时加入大伙儿唠上两句。
一个月后,费翔再入户时,已经能跟刘大娘唠上几句家常:“大娘,今儿晌午吃的啥?”
刘大娘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哎哟,小翔现在都会说我们的方言话了嘛!”
费翔就这样从沟通开始,一点点走进村民的心里。田地里,他卷起裤腿和村民们一起除草种地;庭院中,他跟村民们聊收成、话家常;邻里间,谁家婆媳闹矛盾了,他也能用方言劝上两句:“别吵别吵,都是一家人,有话好好说嘛!”朝夕相处间,村民和费翔不知不觉筑起了感情的桥梁。
“小翔,最近交医保了,我不会玩手机,你帮我看看”“小翔,手机有个陌生号码发信息过来,你看看,这是不是诈骗”“小翔,快来,我刚煮了酸菜面,吃了再走。”听着村民们口中一遍遍的“小翔”,费翔心里真高兴。
他渐渐找到了驻村工作的秘诀——不是来“指导”的,而是来“融入”的。只有先听懂村民的话,才能走进他们的心,工作才能干得好。
向下扎根——做好驻村“小事”
又是一个星期天下午,费翔开车来到二郎庙村。车子在老皂荚树下停稳后,他利落地跳下车,打开后备箱开始往外搬快递包裹。
“小翔,这周又麻烦你啦!”村干部金桂珍看到后,快步迎上来,帮着把包裹一个个摆在事先准备好的长条桌上。
“麻烦撒哩,顺路的事儿。”费翔微笑答道,顺手把汪大爷的快递单独放在一旁,“这是汪大爷的降压药,得赶紧给他。”
“快来村部老皂荚树下领快递喽!”金桂珍在便民群里发了条语音,还特意@了所有人。不一会儿,村民们三三两两赶来。张婶人还没到,声音先传了过来:“小翔,我家孙子的奶粉到了没有啊?”
“拿回来了,您瞧,在这儿呢!”费翔笑着从包裹堆里精准地找出那个印着奶粉品牌标志的纸箱,“今天刚到,快递箱子有点儿沉,您回家路上慢点儿走。”说完,把快递递给张婶,他又接着翻找,核对下一个村民的快递。不一会儿,领回的快递有序分发完毕,村民们一个个拿着快递喜滋滋地走了。看着大伙儿领走快递时脸上的笑容,费翔觉得这一路的奔波都值得。
三年多的时光里,从镇上快递点到二郎庙村部大约15公里的山路,费翔记不清自己跑了多少趟。后备箱里的快递,也从最初的零星几个,到现在每次都塞得满满当当。
最初来到这里,他发现村里人取快递特别不方便。有次外出时,就在便民群里发了条消息“要从镇上捎快递的群里吱一声”。没想到,这个简单的承诺,让他成了二郎庙村最受欢迎的“快递小哥”。
如今,这条蜿蜒的山路,不仅连接着镇上和村里,更连接着费翔和村民的心。每一个快递包裹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每一次“顺路捎带”,都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暖心故事。
想起去年冬夜那次开车行路,费翔至今心里仍打鼓。半夜他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费翔接起电话,村民张淑珍带着哭腔:“小翔书记,我爸突然心口疼得厉害,这大晚上的可咋办啊...”他一个激灵从被窝里爬起来,套上棉袄就往外冲。
夜晚视线不好,又是开车走山路。费翔握方向盘的手都沁出了汗。后座老人痛苦的喘息声像刀子一样扎在他心上。“叔,再坚持会儿,马上就到医院了!”他安慰道,稳住心神,把车开到了医院。到了以后,他背着老人一路小跑进急诊室,又帮忙挂号、取药。等老人病情稳定,窗外已经泛起鱼肚白。
驻村期间,这样的小事,费翔做过的还有很多。教刘大娘下载手机软件,帮汪大哥大学毕业的女儿联系找工作,给留守儿童欣欣辅导家庭作业……
乡村振兴的路,正是由这样一件件带着温度的“小事”铺就而成。翻山越岭的降压药,寒冷冬夜里的紧急送医,不厌其烦的取暖用电安全叮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恰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村民心田。
夏至这天,费翔站在村头的桃树下,看红艳艳的果子挂满枝头。远处传来孩童的嬉笑,炊烟从屋顶袅袅升起。三年多的时光里,这片土地教会他:真正的改变,从来不在宏伟的设想里,而是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中。费翔的驻村日记仍在一页页书写,而二郎庙村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记者:宋乔飞
编 辑:宋乔飞 责任编辑:李少虎
审 核:杨 森 签 发:张力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