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点名墨西哥三家银行涉洗钱!墨西哥回应:无证据、无通报、银行合规运营

6月25日,美国财政部突然发布重磅指控,称墨西哥三家本地银行——CIBanco、Intercam 和 Vector——涉嫌协助贩毒集团洗钱,消息一出在墨西哥金融界引发轩然大波。然而,墨西哥财政部随后迅速出面驳斥,称“未收到任何确凿证据”。

一场跨境金融与法律角力正在上演,背后牵涉的不仅是监管与合规问题,更关乎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的金融安全保障。

一、美国财政部点名三家银行涉嫌洗钱,跨境合规风险骤然上升

根据墨西哥主流财经媒体《El Financiero》6月25日报道,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当天发布公告,将墨西哥三家金融机构——CIBanco、Intercam Banco和Vector Casa de Bolsa,列入协助贩毒集团洗钱的涉案名单。

OFAC指出,这三家机构与墨西哥境内外多个空壳公司保持资金往来,并在未尽到合理客户审查义务的情况下,参与资金转移流程,为锡那罗亚集团(Cártel de Sinaloa)与哈利斯科新生代集团(CJNG)等毒品贩运组织提供金融服务。

公告特别点名CIBanco在操作外汇交易中,未能对异常金额和账户结构展开深度审查,而Intercam与Vector则通过其券商或投资账户,为涉嫌毒资“漂白”的操作提供通道。

该指控依据《外国毒枭指定法案》(Kingpin Act),一旦落实制裁,将导致这些机构被冻结在美资产、被切断美元清算渠道,同时禁止美国金融机构及其全球分支与其开展合作。

图片

此番由OFAC发起的指控,虽属“行政调查”性质而非司法起诉,但其后果将迅速波及与之合作的中资企业。

值得警惕的是,CIBanco和Intercam是许多中小型中国企业在墨开户首选银行,服务门槛低、流程便捷。

然而正因监管宽松、尽职调查不足,这些本地银行更容易被纳入高风险名单。

一旦其美元清算链断裂,企业境外汇款、国际支付和供应商付款等操作将遭遇冻结、延迟甚至拒付风险。

对中国企业而言,当前时点应立刻展开一次银行合作风险体检:

  • 多元化账户结构:不要将全部资金集中在单一银行,尤其是风险等级升高的本地小型银行。建议在墨保留至少一家国际银行账户(如BBVA、HSBC México、Santander)作为备用清算渠道。

  • 重审美元路径交易:所有涉及美元的交易应确保通过具备合规认证的渠道完成,避免经由存在制裁隐患的银行传递,以防被“连坐”。

  • 定期监控OFAC制裁名单与交易行为匹配度,尤其关注合作银行是否出现在“特别指定国民名单”(SDN List)中,并避免与被指控关联方继续合作。

  • 对接中国境内母公司的法务与合规部门,建立跨境反洗钱机制,定期核查资金流路径与税务合规性。

这场来自美国财政部的“点名”,提醒我们:全球金融风险已经不再只依附于国家边界和企业自身行为,而是开始向“关联性”与“路径依赖”蔓延。

在一个高度互联的金融体系中,你的交易对象是谁、你的清算银行是谁,正逐渐成为企业风险等级的重要判定依据。

对中国企业而言,墨西哥不只是一个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更是一个必须重塑“全球合规观”的试炼场。

二、墨西哥财政部与金融情报局联合发声:无证据、无通报、银行合规运营

面对美方制裁通告,墨西哥财政部与金融情报局(UIF)当天即通过多家权威媒体发布联合声明,否认三家银行存在任何洗钱行为。

据《Forbes México》《Proceso》和《Yahoo Noticias》报道,财政部明确表示,截至目前,未收到来自美国财政部或OFAC的任何正式通报、证据或请求。

在对国内反洗钱监控系统进行内部核查后,未发现CIBanco、Intercam或Vector有任何可疑资金流、被冻结账户或异常交易记录。

财政部指出,三家银行均处于定期接受审计、受国家银行和证券委员会监管的状态,其运营合规、透明,不存在违反本国法律的行为。

金融情报局补充称,目前正在与美方进行技术层面的信息核对,但“尚未获得足以支持制裁措施的材料”。

三家银行随后也发表公开声明,坚决否认参与任何非法金融操作,并保留对指控信息可能造成的声誉伤害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图片

墨方强调的“尚无证据”和“尚未通报”,并不意味着风险已解除,而是表明两国监管体系在认定标准、执法流程与处罚机制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美国OFAC采用“预防性制裁”逻辑,即只要存在足够嫌疑即可提前发出限制指令;而墨西哥则更强调司法调查与证据链条。

对企业而言,最大挑战是:你可能在墨西哥合规,却在美国系统中触雷。

若未能从全球视角设计资金路径与合作银行选择方案,企业将被迫在合法与合规之间“踩钢丝”。

当前三家银行虽在墨正常运营,但其在国际金融系统的声誉已遭实质损害,短期内风险等级提升。

面对这些变化,企业在日常结算和账户管理中需要做出更稳妥的安排:

  • 建立跨境合规双视角:既要遵守墨西哥本地法律,更应密切关注美国财政部、OFAC和FinCEN的最新政策动态,确保企业操作在两个体系下均不过线。

  • 引入第三方审计机制:针对与三家银行的资金往来,委托具备国际资质的事务所定期审查资金流路径,确保与高风险主体无交集。

  • 评估替代性金融机构:如已有账户设于CIBanco或Intercam,应立即准备迁移计划。考察在墨具备美国监管备案背景的国际银行,以提升清算稳定性与监管透明度。

  • 规避潜在联动风险:禁止与上述三家银行的其他客户开展资金流操作,避免因“二次接触”被误判为关联交易方。

墨西哥官方澄清凸显出新兴市场与美国主导金融监管规则的错位。

美国的“疑似即制裁”逻辑对习惯传统合规体系的中资企业形成巨大挑战。

未来,中企在墨运营须超越单一政策环境,构建跨法域、多层级的合规体系,提升制度适应力和透明度。

这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维持国际信用和业务连续性的关键保障。

写在最后:警惕金融暗礁,合规先行

这场由美财政部主导、墨西哥迅速反应的跨境金融风波,表面上是一次监管操作,但深层来看,已显露出墨西哥金融体系在面对国际制裁机制时的脆弱性,也暴露出中企海外业务中对合规重视不足的“软肋”。

在墨西哥这样一个制度转轨中的经济体,中小企业往往依赖操作便利的本地银行来开展日常交易,却往往忽略了背后的跨国清算链条可能早已被纳入“高敏感区域”。

而在美元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中,即便操作本地比索账户,只要资金路径接触美元,即可能受到美国监管。

在墨营商,不能仅靠“合法合规”,还需“预判风险”;不能只看“银行便利性”,更要查其“监管评级”;不能迷信“本地关系”,更应熟知“国际黑名单”。

元吉拉美建议企业应将合规从后台职能升级为战略级能力,真正做到:资金安全第一,合规风险可控,操作路径清晰。

在不确定环境下,赢得先机的,从来不是反应快,而是准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