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九 章 知进退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注解】持而盈之:执持盈满,含有自满自骄的意思。
已:停止。
揣:锻造。
遗:留下。
功遂:功业成就。
【综述】贪慕高官厚禄的人,容易招来祸患,勾践成功之后,文种不愿离开,后来被杀。而范蠡却归隐江湖,经商成为富翁。有道的人不但知道什么时候进取,也知道什么时候放弃。正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中外历史上范蠡辅佐勾践复国后,就归隐江湖,做起生意,摇身一变,成为陶朱公。华盛顿在担任两届总统之后就不再连任。马云年富力强就从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位置上退下来。这都是知进退的典范。
第 十 章 修身调心态
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涤 除 玄 鉴 , 能 无 疵 乎 。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译文)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注解】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
专气:专,结聚之意。专气即集气。
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
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玄,奥妙深邃。鉴,镜子。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
邃灵妙。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即无为而治。
天门开阖:天门,有多种解释。指耳目口鼻等。“耳为声之门,目为色之门,口为饮食言语之门,鼻为臭之门 ,而皆天所赋予,故谓之天门。”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
知:通智,指心智、心机。
畜:养育、繁殖。
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陈鼓应认为本章句子排序混乱,应该为:
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
涤 除 玄 鉴 , 能 无 疵 乎 。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
按此排列,其文理通顺,文意叠进。
【综述】本章讲的是修身功夫。专 气 致 柔,集气到最柔和的境地。气柔是指气定神闲的状态。涤 除 玄 鉴是指除掉杂念,入静忘我。这种修身和瑜伽术不同,这里说的修身之后,心态也调整好,平静沉稳,能做到无为治国。
第 十 一 章 有和无的意义,无起到的作用更大
三 十 辐 ,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 为 用 。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看不到那一部分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看不到那一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以好处,使用价值,“无”支持了有,发挥了它的作用。常人所看不到的部分,发挥了作用。
【注解】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户牖:门窗。
【综述】本章是通过以实讲虚,通过具体物例,表达一个道理。这里的有是具体指能感知到的存在,无具体指感知不到的存在。有是现象,无是实质。有是表面,无是根本。
第 十 二 章 控制欲望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驰 骋 畋 猎 ,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译文)缤纷的色彩产生的各种视觉享受,使人眼睛丧失视觉;美妙的音调产生的听觉享受,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口舌受到伤害不知味(不仅如此,而且口舌生病,比如过食肥甘,可致使口舌生疮,口腔溃疡);纵情驱马奔跑狩猎,使人心情发疯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有害他人。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无欲无求使人内心平静,心力强大,可以超凡入圣。
【注解】五色:指青(蓝)、黄、赤(红)、白、黑。三原色加上黑白。借指盛装华服,美人美画,山水等视觉享受。
目盲:丧失视力,成为瞎子。
五音:五音是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jué)、徵(zhǐ)、羽。这里指乐队所奏音乐,也可泛指听觉享受。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口爽:伤败,败坏。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爽字本意明亮,现在常用的爽口,和这里的口爽含义截然相反。爽口的爽是舒服意思。口爽的爽是败坏。这个口,有解作口舌味觉, 也有解做胃口。
驰骋:马匹纵横奔走,这里用来比喻纵情放荡。
畋猎:打猎获取动物。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综述】本章表达了沉湎享乐、放纵欲望的危害。追求感官上的愉悦永无止境,是为欲壑难填。在追求这个享受的过程,对自己的身体,对他人的利益,都是一种伤害。吃喝玩乐,过度导致堕落。
第 十 三 章 惜身(珍惜生命)
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患 若 身 。
何 谓 宠 辱 若 惊 。
宠 为 下 , 得 之 若 惊 , 失 之 若 惊 , 是 谓 宠 辱 若 惊 。
何 谓 贵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为 吾 有 身 ,
及 吾 无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爱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译文)得宠和受辱都使人内心受到震动,大喜大悲对人身体都不利。(求宠避辱是人们的苦思冥想,可以称之为重视大的忧患)重视大的忧患若重视生命。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震动干扰?得宠乃是下等的,得到恩惠感到心被震动,失去恩惠也觉惊恐慌乱,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为什么要重视大的忧患若生命?(没有必要这样!)我所以有大患,乃是因为我有这个生命,如果没有这个生命存在,我还能够考虑什么忧患么?所以能够以重视生命的态度去重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爱惜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治身和治理 天下是一致的。)
【注解】何谓:谓通为,因为什么。
爱以身:为以爱身。
【综述】参看庄子《养生主》。在生命、名利面前,永远是生命最重要。为虚名要当什么英雄的荆柯,刺秦王被乱刀砍死,和为钱财杀人越货的强盗一样为人唾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道教重生,追求身体健康和长寿。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生而为人,谁不怕死?本来可以不死,却选择了死,死了就是憋屈,哪有什么光荣可言?
第 十 四 章 道的混沌状态
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
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绳 绳 兮 不 可 名 , 复 归 于无 物 。
是 谓 无 状 之 状 , 无 物 之 象 , 是 谓 惚 恍 。
迎 之 不 见 其 首 , 随 之 不 见 其 后 。
执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谓 道 纪 。
(译文) 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追根刨底,无法用感官感知。它是混然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还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道的状态为天地之未开,是为一。
【注解】
夷、希、微:无色为夷,无声为希,无形为微。
搏之不得:也有写作抟之不得。
绳:诗经《螽斯》有句“宜尔子孙,绳绳兮”,其中的绳念为min(第三声)就和上句押韵,据此,绳绳不可名,也因读min。绳绳, 众多貌;绵绵不绝貌。
道纪:纪,纲纪,规律。道的规律。
【综述】在第一章我们介绍过道的种类,这里的道,是指构成宇宙的道,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看不到,听不到,也摸不到,无法感知,是形而上的存在。道的状态为天地未开,是为一,是为混沌。我们说的混沌,这个状态不是一锅粥那种,而是蕴含许多初始细小不可察觉的生命体的混沌。
第 十 五 章 体道者性情,修道者表现出什么样子?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俨 兮 其 若 容 ,涣 兮 若 冰 之 将 释 ,敦 兮 其 若 朴 ,旷 兮 其 若 谷 ,混 兮 其 若 浊 ,澹 兮 其 若 海 ,飂 兮 若 无 止 。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译文) 古时善于修道的人,精妙玄达,深邃不可辨别。正因为不可辨别,所以勉强来形容他:稳重,像冬天踩着冰过河;谨慎,像畏惧提防四周;严肃庄重,像出使做宾客;散去防范心,坦诚待人,像春江融化坚冰,渡者能够顺畅亨通。敦厚,像未经雕刻的原木;心胸宽阔,像深山幽谷;亲和,像无所不包的混水。
谁能使浑浊的水通过宁静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逸通过动慢慢涌现生机?(唯有道者。)秉持
这种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鼎故革新。
【注解】开篇有的版本写作古之善为士者,很多版本没有“ 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 ”这一句。涣若冰之将释,有的版本写作涣若凌释。
豫:取易经豫卦十六:三思后行义,引申为稳重。
犹:古书上的兽,多疑,引申为谨慎。
为道:修道。
畏:敬服。
俨:严肃庄重。
涣:冰融化,比喻融合可亲。
飉:清风舒徐貌。
蔽:破旧。
盈:自满。
【综述】本章节刻画了有道之士的形象,勾勒出其心态:稳重、谨慎、严肃、融合、敦厚、空豁、浑朴、恬静、飘逸。这个形象和庄子《大宗师》里描绘的“真人”不同,那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投影。而老子所刻画的体道者,则是自己身为公务员的写照。
第 十 六 章 复命是常道,最为重要
致 虚 极 , 守 静 笃。
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
夫 物 芸 芸 , 各 复 归 其 根 。
归 根 曰 静 , 静 曰 复 命 。
复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没 身 不 殆。
(译文) 推致虚、持守静,达到极点(就能找到常道的规律)。
从万物蓬勃生长中,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万物众多,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源。返回本源叫做安静,安静就回复本性。回复本性叫做常道规律,了解常道叫做明了。不了解常道,轻举妄动就会带来祸患。
了解常道的人就会包容,有包容心才会公正无私对待事物,公正才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是得道、符合于道,循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免于危险。
【注解】致:推致,达到。
极:极度,顶点。
笃:深。
并:一起。
作:生成活动。
观:看到。
复:往复循环,
芸 芸:形容草木旺盛。引申为众多。
归 :回归。
根:本原。
复 命:苏辙说,命者,性之妙也。《礼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命,定数。性,心生为性,《广雅》性,质也,本质。复 命在这里就是复归本性。
常:指万物运动中的永恒规律。
容:宽容,包容。
全:周遍。
天:自然的天,自然。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也有作“公乃王,王乃天”。始于王弼版本,而王注解,“无所不周普”,可见原文非王,如作王,文意不可理解。今天我们看到的王,应该是全字缺损笔画所致。知 常 容 , 容 乃 公为中东韵,公 乃 全 , 全 乃 天则为言前韵,公乃王,王乃天,王和天则不押韵。老子的道德经是很注意韵脚的。
【综述】本章的“致 虚 极 , 守 静 笃”,是达到观复的办法和起因。道者通过“致 虚 极 , 守 静 笃”,达到回看事物本质的境界,这个本质就是往复循环的规律。变化的规律就是常,宇宙中一切都是动的,变化的。看穿了事物的本质就是达到归根,复命。归什么根,虚无静谧的根,复命恢复什么本性?虚静的本性。
第 十 七 章 最好的治国方略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
其 次 , 畏 之 ;
其 次 , 侮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悠 兮 其 贵 言 。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谓 : ‘’我 自 然 ‘’ 。
(译文)最好的国君治理天下,使得人们不觉得有他的存在,使老百姓觉得他不是君王,由我们老百姓自己作主。其次者,使得人们来爱戴他崇拜他,再其次者,使得人们畏惧他;又其次者,使老百姓背地里恨他骂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老百姓们也就无法相信你。好的统治者是悠闲的,少说话,不要轻易的发号施令。成功了,完事了,老百姓们说:我们原来就这样!
【注解】太:极端,最。太上,最高。
誉 :称扬,赞美。
畏 :害怕。
侮:轻慢,轻视。
贵 :珍惜。言,指发号施令,颁布政令。
【综述】在道家的多神、三清很多年后,西方出现三权分立的政体,道德经所说的自然,是很多年后西方政治上提出的自由的鼻祖。我们平时觉察不出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忘记了它们的存在。这个状态是最健康的,就像我们仿佛不知道统治者的存在。老子提倡的自然,政治上的无为,其实是尊重百姓个性,允许百姓的自然而为。道德经流传到西方,深深影响到欧洲,后来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打起自由的旗帜。由此可见,老子是自由、民主的鼻祖。
第 十 八 章 讲仁义提倡忠孝,不如 恢复大道
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
智 慧 出 , 有 大 伪;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
国 家 昏 乱 , 有 忠 臣 。
(译文) 大道废弃了,道德沦丧,才使用仁义来教育约束人。天然的智慧、与生俱来的聪明消失了,才有了严重的虚伪做作,(绞尽脑汁思考,假装聪明)。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而讲仁义提倡忠孝,不如恢复大道。
所以我们要恢复上古的道,使人们遵从道行事,当下的一切政治、社会难题就迎刃而 解。
仁 义,儒家提倡的仁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向善崇正的问题。
【注解】出:通假字,同黜。《康熙字典》“出”:“又《增韻》斥也。《正韻》亦作黜絀。”《诗经.小雅·雨无正》“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匪舌是出,维躬是瘁”,出同黜,意为我不能说话,不是因为我的舌头残废了,而是我已经身心交瘁。
大伪:伪,诈也。——东汉·许慎《说文》。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孝慈:就是亲情,亲情是凝聚力。天下之势,合久必分,说的是在一起时间长了,凝聚力没了,亲近之心没了,就分裂了。
【综述】正如冯友兰所说,在大道之中,人自然仁义,那是真仁义,至于由学习、训练得来的仁义,那就有模拟的成分,同自然而有的真仁义比较起来它就差一点次一级了。本章通过字面要表达的是讲仁义提倡忠孝,不如恢复大道。只要我们恢复上古的道,使人们遵从道行事,当下的一切政治、社会难题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