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以来,A股IPO受理端迎来显著升温。据统计,截至6月26日晚,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今年上半年合计新受理拟上市企业数量达113家。其中,6月单月新受理企业数量为86家,较5月的16家环比增长超4倍,创下今年以来单月受理数量新高。
从交易所分布来看,北交所成为受理主力军,上半年共受理72家企业申请,占总受理数量的六成以上。其中54家企业集中在6月获得受理。上交所受理15家企业IPO申请,科创板9家,主板6家。深交所受理17家,创业板11家,主板6家。
分析人士指出,6月IPO受理升温主要源于两大因素。拟IPO企业的招股书财务报表在其最近一期截止日后6个月内有效,为避免后续补充更新财报数据,部分发行人和保荐机构选择在6月集中申报,为后续IPO争取更长有效期。与此同时,新一轮科创板改革增强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向优质硬科技企业释放积极信号。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及通用设备制造业。在地域分布方面,长三角区域仍是资本市场高地,浙江有29家企业获得受理,江苏有20家企业,广东有17家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科创板进一步增强包容性,积极拥抱未盈利企业。6月有3家未盈利企业申报科创板,分别选择第四套上市标准及同股不同权的第二套上市标准。这充分体现了科创板制度的包容性特征。
北交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扎堆申报成为显著特点。多家拟北交所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突出,覆盖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创新药等多元细分领域。据悉,北交所新受理的17家IPO企业最新一年扣非净利润平均达1.01亿元,接近创业板均值水平。
此外,消费类企业重新回归A股上市考场。主板对新消费类企业敞开怀抱,多家乳制品、婴幼儿辅食等消费类企业出现在申报名单中,一定程度上意味着A股市场重新对消费类企业敞开了怀抱。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观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