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
请将“探照灯好书”
不错过每一期好书推送
探照灯好书
5月科技和新知书单
探照灯好书榜由探照灯书评人协会主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由资深媒体人张英、阅读推广人刘羿含等人发起成立,经过二十六位评委专业审读,每月评出10个月度好书分类榜单,在出版界、传媒界有一定影响。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2025年5月十部科技和新知佳作,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译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支持媒体:腾讯新闻、QQ阅读
翻译 | 科技&新知 | 科学史
《科学文化的兴起》
[英]斯蒂芬·高克罗杰 著
雷中华 任海龙 郑泽 译 赵军 审校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5年3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宋晨希(书评人,历史作家)
我们总是认为,西方的中世纪(公元5世纪后期到15世纪中期),是被宗教彻底笼罩的黑暗时代,在宗教的打压之下,整个欧洲充满了动荡、战乱、瘟疫和疾病。
本书作者高克罗杰则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西方近代的科学革命,并非突然发生,而是具有漫长的发展时期,宗教恰恰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为了探寻科学革命产生的原因,作者返回到古希腊以来西方的哲学思想之中,旨在探寻哲学思想如何为科学理念扫清障碍。
作者追溯了自然哲学如何在13世纪兴起,自然哲学的理念如何帮助西方人理解世界,并由此发展出数学、天文学、力学等学科。
本书的观点并非仅是理论性的表达,而是通过分析不同时代的哲学家、科学家的观点以及他们的科学成就,追踪自然哲学推动科学演变的过程。对于摆脱上帝的控制,应该以何种方式认识世界,西方思想家、哲学家经历了长久的争论。
在科学昌明的当下,了解科学发展的来时路,不仅能够让我们理解科学的底层逻辑,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科学的创新离不开自身的传统,科学变革的背后需要哲学思想的理念支撑。这对于处在科技飞速发展、处在激烈变革时代的我们而言,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翻译 | 科技&新知 | 科技
《兽、机、神》
[美]韦布·基恩 著
马灿林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5年3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费多(诗人、作家)
后人类时代到了吗?人的定义再一次面临考问:能够使用工具?赛博格也可以。具有意识和情感?辛格说,人不知道自己的意识何以产生,却断定AI不会产生意识。逻辑上有问题。人也许就是拥有算法的“具身智能”。本书让我想起森政弘的“恐怖谷理论”以及“莫拉维克悖论”。换一个角度,人面对AI,是否就像进化史上,动物面对“智人”?本书有一个案例,一个内华达农场主“像牛一样思考”。现在很多反应,都是人面对未知之物的反应。先是恐惧,再是自我安慰,最后承认:这一次,真的不一样。奇点也许不会近期临近(但谁知道这个“近期”有多“远”?),但“涌现”是大概率。
翻译 | 科技&新知 | 科技
《机器人之梦:智能机器时代的人类未来》
[意]达里奥·弗洛雷亚诺 [意]尼古拉·诺森戈 著
李小霞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中科书院
2025年3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在智能机器轰鸣的黎明,一部深刻预见未来的著作已然降临。由两位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专家联袂呈现的《机器人之梦:智能机器时代的人类未来》,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的前沿力作。本书远非简单的技术图谱,两位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从具身智能到群体协作的机器人技术演进,并冷静审视其对社会伦理、经济结构与人类身份的颠覆性冲击,作者回溯机器人的历史源流,详析从自控系统、生物仿生学到自主智能的技术跃迁,既关注算法与硬件的协同演进,也不回避伦理、自由意志与“类人性”问题的哲学追问。在深具学术厚度的分析中,本书更展现出对未来社会形态与人机关系的前瞻性思考。它不仅是一本通识科技作品,更是一次跨学科的思想邀约,唤起我们对技术文明本质的重新认知。
翻译 | 科技&新知 | 科普
《在水一方:生命的演化》
[美]卡尔·齐默 著
尹烨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原力
2025年5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费多(诗人、作家)
智性的清晰,丰饶的细节(小例子:樱桃色的臼齿)。一本科技记者关于生命演化的“探案”书。泥盆纪的“上岸革命”,因为在水下,实在是“卷不下去了”。进化并非进步,而是为了活下来的试错。人只是生命史中的一环。所谓的“微演化”,都是千万年,就像眼一闭,一睁,肺出现。再一闭,一睁,手出现。听雨读书,有点意思。
翻译 | 科技&新知 | 科普
《达尔文与设计:演化有目的吗?》
[加]迈克尔·鲁斯 著
张刘灯 译
商务印书馆
2025年4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张英(资深媒体人、探照灯主编)
《达尔文与设计》是一部站在现代生物学与哲学交汇点上,深入探讨“生命是否有目的”这一古老而深刻命题的思想力作。作者迈克尔·鲁斯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和通透的逻辑,将两千年来关于“设计”与“演化”的思想争论娓娓道来。从古希腊哲学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再到当代生物学的复杂性难题,书中系统梳理了设计论与进化论的历史脉络,公正呈现了双方的核心观点与论证。
本书不仅回顾了目的论和设计观念在科学史上的流变,更剖析了为何“设计语言”至今仍在进化生物学中广泛使用。鲁斯敏锐地指出,尽管现代科学家多以自然主义立场解释生命现象,但“设计”与“目的”依然是我们理解生物复杂性时难以回避的思想资源。书中既有对亚里士多德、康德等哲学家的深刻解读,也有对现代生物学前沿问题的理性分析,为读者理解现代科学世界观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理论视角。
翻译 | 科技&新知 | 科普
《听懂它们的声音》
[英]阿里克·克申鲍姆 著
猫盟 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
2025年4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刘羿含(资深媒体人、阅读推广人)
本书带你走进动物世界,破解“动物为什么要说话”“它们在说些什么”以及“动物是否有自己的语言”等令人着迷的问题。作者阿里克·克申鲍姆以丰富的野外考察和科学研究为基础,聚焦狼、海豚、鹦鹉、蹄兔、长臂猿、黑猩猩六种动物,深入剖析动物声音交流的奥秘。书中不仅介绍了动物通过视觉、嗅觉等多种方式交流,更独具匠心地强调声音在动物沟通中的独特作用——它能远距离、快速、绕过障碍地传递大量信息。
作者以轻松易懂的语言,结合真实案例和实验观察,系统揭秘动物交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生存伪装到情感表达,从宠物互动到野外生态,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乏人文温度。你会发现,动物“说话”并非简单模仿,而是真实表达需求、情感甚至身份认同。无须专业背景,也能轻松读懂,收获关于动物世界的全新认知与温暖共鸣。
中文原创 | 科技&新知 | 博物
《荣耀时代:皇家珐琅的尘封往事》
王翯 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3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书评人、资深媒体人)
珐琅是源自西洋的工艺,即以矿石材料烧结在器物表面上,以色彩鲜艳、立体感强、表面有玻璃般的质感而闻名,难在温度掌控极繁,且易脱落。今人所用搪瓷盆,也算珐琅的一种。其中明代景泰蓝被视为中国制珐琅器的最高峰(景泰蓝一词出在清末)。清康雍乾三代,中国工匠创造性地将珐琅工艺移植到瓷器上,形成著名的“珐琅彩瓷”,而此时制造的珐琅器也达相当水准,堪称开创了一个“珐琅时代”。这个时代起于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派特使给康熙赠送礼物,其中珐琅器让康熙羡慕不已,写信请路易十四派珐琅匠来中国,但路易十四不予理睬,康熙曾派传教士去欧洲找珐琅匠和玻璃匠,并从来华传教士中寻找珐琅人才,还设立皇家工厂,在西洋传教士带领下,探索制玻璃和制珐琅经验。到康熙末期,皇家珐琅技艺陡升,已与西方输华产品不相上下。康熙曾将珐琅器赏赐给宠臣高士奇,高士奇极赞“赢麻了”,并称“关乎政治”,他深知康熙制珐琅,意在与路易十四争胜,他判定康熙已取胜,让康熙十分开心。到雍正时,年羹尧曾上奏折求珐琅,希望以此满足自己的“贪心”,因珐琅器不贵,领兵在外,不贪、大贪都会引起君主怀疑,小贪算撒娇,反而能拉近关系,但雍正知道,皇家珐琅的制作水准达不到欧洲水准。到乾隆时,皇家珐琅已能满足基本需要,且部分产品有创新,顶级产品仍落后,在故宫,竟还藏着10多件西方名匠制的珐琅器,上有匠人签名和欧洲质检章,只是没人看出来。乾隆之后,国家步入下坡路,再无资金支持,皇家玻璃厂关张,皇家之力推动的新技术发展终成泡影,珐琅器并未推动中国跨越近代化门槛,只是让皇帝多了几件廉价玩具。
科学无法在笼中生长,自夸的领先难持久,倒是无数工匠们的才华与智慧凝聚成的珐琅器流传至今,它们曾默默地藏在故宫中,长期未被重视,一见天日,立刻震撼了今人的灵魂,将这么多的天下至美精选入本书中,令人顿知何为展卷之际,爱不释手。
翻译 | 科技&新知 | 自然
《深海巨渊:地球最后的荒野》
[美]迈克尔·韦基奥内 [爱尔兰]路易斯·阿尔科克
[英]伊曼茨·普莱德 [荷]汉斯·范·哈伦 著
燕子 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3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顾慧薇(资深媒体人)
本书以丰富的图文资料和权威的科学视角,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深入地球“最后荒野”——深海世界的史诗级探索之旅。在这片人类尚未完全征服的领域,极端压力、极低温和食物稀缺成为常态,却也孕育出无数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深海峡谷、海底沟壑、冷泉等神秘生态系统,还展现了深海生物如何在极端环境下演化出独特的生存策略。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得以用先进设备揭开深海的神秘面纱,逐步认识这些至关重要、却又极为脆弱的生态系统。让我们跟随科学家的脚步,走进深海巨渊,见证地球最神秘、最壮丽的自然奇观。
翻译 | 科技&新知 | 科普
《地球之歌:手绘46亿年的奇迹》
[法]皮埃里克·格拉维乌 [法]埃里克·奥塞纳 著 [法]塞尔日·布洛克 绘
戴童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图灵新知
2025年5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唐山(书评人、资深媒体人)
本书是一本压缩的地球史,在不长的篇幅内,作者们试图将曾经的46亿年予以相对完整的介绍。类似的写作在国内亦称汗牛充栋,本书依然独具价值,因它并不是给你一堆确定无疑的知识,俨然以教训的口吻告诉读者:“学着点吧,这就是真理。你这个没知识的人。”多少中国读者就是在这种教训中稀里糊涂长大的,它灌输了两个观念:其一,有永恒真理,别人告诉你,你背下来就可以了,追问与怀疑只能证明你愚蠢,让你更丢脸。其二,懂得这些知识的人就有权力教训、嘲讽别人,这些智者拥有失态、说脏话、居高临下的自由。这种灌输持之以恒,不必上到中学,大脑已被许多“理所当然”绑架,这养成了网友们经久不息的彼此致敬“脑残”“无知”“初中没毕业”的爱好,很少有人追问: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是谁输入到我的头脑中的?
世上本无永恒不变的知识,科学从未承诺自己是终极真理,世上并无确定无疑之事,且科学自身也在发展中。如果我们只是爱上了“可以教训人的权力”,而非知识本身,那就无怪乎多少从小成绩优秀的孩子,长大却并没走上学问之路了。
本书好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开放性,作者们有时自己也承认,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书中知识点之繁密,令人咋舌,作者没想过把这些知识“通俗化”,让读者能“提纲挈领”地掌握,这最容易把偏见、误会置入其中——错误的知识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合理化后的错误知识,它让我们气势汹汹地坦然犯错,并将一切学问之争变成权力之争,谁敢指出我学问上的错误,谁就是在冒犯我的个人尊严。
本书并不是给孩子看的书,但很可惜,今天一谈科普,就只面向青少年,成人皆有免于科普之权。当科普变成一种身份惩罚,变成一种权力炫耀时,这本书其实就更值得推荐,它能让读者回归科普的本义——求知关乎生命圆满,知识本是有趣的,在斩钉截铁和让人张口结舌之外,它还可以愉悦不想当发明家、科学家的人们。
翻译 | 科技&新知 | 科技
《AI赋能》
[美]里德·霍夫曼 [美]格雷格·贝亚托 著
陆坚 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湛庐文化
2025年5月
BOOK REVIEW
探照灯好书评委 | 张英(资深媒体人、探照灯主编)
作者将人们对AI的态度分为末日论者、悲观论者、乐观论者和繁荣论者,并坚定地站在“繁荣论”立场,主张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AI带来的变革。书中强调,AI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次人类能动性与机器智能协作的深刻变革。与其陷入“被AI干掉”的焦虑,不如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成为AI时代的掌舵者。作者提出的十大生存与发展原则,既可以按需定向阅读,也可以作为全局思考的框架。比如“你无法马上见到医生,但可以随时使用AI”,不仅是技术便利的体现,更是AI赋能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书中还特别强调“广泛参与”和“迭代部署”两大方法,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AI应用与规范,共同推动AI成为安全、公平、高效的超级工具。
欢迎读者关注“探照灯好书”微信公众号,留言、点赞、点“在看”并转发本文至朋友圈,支持你喜欢或者想读的作品。
值班编辑 | 海天湖
值班主编 | 顾慧薇